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推薦】

生活經驗 閱讀(2.98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推薦】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

通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通過例題,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們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絡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著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們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

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課後我們反思,可以在這裡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時間增多,相應的耕地的公頃數也就是工作總量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們當時沒想到的,我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在上課時我們有些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說,有些包辦代替,應當多找些學生說一說,讓學生更多的瞭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重點突出,練習有層次,能夠在不斷的變化形式上加強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探究數學的味道還不濃,我們給學生探究的時間不多,我們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稍弱一些,還應當大膽的讓學生進行探究。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為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 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絡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2

《反比例的意義》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它是在教學《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分為三步:

第一,先從複習正比例開始,複習成正比例的條件和特點。通過"說一說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怎樣變化"和"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練習,讓學生回顧"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兩種量之間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義。然後引入新課題——反比例。

(從課堂的效果看,感覺在這個環節上的設計還是比較傳統化,學生的回答中規中矩,學生的積極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課後我想如果這樣設計:給出路程,速度,時間,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讓學生說出"反比例")從而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讓學生初步感知反比例,這樣會不會更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後面更好的學習作鋪墊 )

第二,通過例2與例3兩個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講例1,覺得會增加難度,讓學生不知所以,於是這節課暫不講例1),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A,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的關係;B,果汁總量一定,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的關係。然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和成反比例的條件: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相反變化,在變化過程中,兩種量的乘積一定。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採用了與教學正比例時同樣的教學程式。考慮到上一節課的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採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導後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給學生,讓學生仿照正比例的學習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感覺還是扶著學生走,有點放不開。)

第三,在學生理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練習嘗試判斷給出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注意生活與實際的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兩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斷。

2,在提問的方面,基本兼顧了優生和中下生,但感覺面不夠廣。學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條理性,感覺是平常課堂上要求的結果反映。

3,在教學的設計上,條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確的,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夠活。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我想,這樣可能會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力,效果一定會更好。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3

我在反比例函式的意義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由於學生有一定的函式知識基礎,並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經驗,這為反比例的數學建模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學中利用類比、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開展數學建模活動。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選擇了課本上的探究素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充分討論交流後得出它們的相同點,概括、發現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構建反比例的數學模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反比例函式中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義,體驗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我設計了例題1使學生對反比例的一般型的變式有所認識,設計例題2使學生從係數、指數進一步領會反比例的解析式條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數學的建模。以上活動力求問題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開展建模活動。教學中按設計好的思路進行,達到了預計的效果。此環節暴露的問題是:學生逐漸感受了反比關係,但在語言組織上有欠缺,今後應注意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三、應用拓展:

設定例題3的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求反比例函式解析式的方法:待定係數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並獲得數學方法,積累數學經驗。設定兩個練習,讓學生充分理解並掌握反比例函式的應用。

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板書不夠端正,肢體語言的多餘動作,需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本次公開課得到備課組長劉燕老師的認真指導。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4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於在課始的匯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5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結合一些生活情境,因為現實生活中也蘊涵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本節課中,我不僅注重了讓學生體驗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生活味。

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複述和再現,而是通過我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教材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內容的一個文字,我們要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真正實現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6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導課,激發探究願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猜測兩種量還可能成什麼比例,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後我問學生想學會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再讓學生猜測這些知識,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這一環節設計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願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節課教材上的例題是由例一變化來的,教學正比例時,我也是自己重新編寫了例題,因為我感覺利用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這三種量認識正、反比例對學生來說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鑑了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一事例,學生感覺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親切易懂,並且願意在這個表格中找尋規律,進而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7

比例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與分數關係的基礎上教學的,屬於概念教學,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本節課,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自主性原則,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觀察、計算、比較等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節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造有效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這節課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際情境圖,創設這個情境有五方面的考慮: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三是依據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四是有助於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充分發揚自主。

二、重組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字,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例嗎?”的提問,鼓勵學生開啟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8

反思整節課,體現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使學生在交流評價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豐富的體驗,較好的實現了事先的教學設想。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從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說說的方式自學例2,在小組裡進行合作討論,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三、在生活中運用

課堂教學應該著力於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為此,在歸納總結出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我安排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關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四、在練習中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設計了幾道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但在教學正反比例意義時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課,由於量比較大,雖然設計比較到位,但由於把握不夠,顯得有些著急,而且亂,今後教學中應努力改進。

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這麼說?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9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能正確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是本節課的難點,特別是如何讓學困生掌握概念、判斷時明確的闡述理由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特別是=單價,單價就是“比值”學生比較好理解,由此可以引導同學們學習其它兩個量的關係。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特別是區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是否成正比例的時候,讓學生討論,其實小組討論中仍然是成績優秀的學生是發言人,而學困生主要是聽,他們的思維還沒到能辨析的程度,只是模糊的有點感覺,“可能成吧……”如果真能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傾聽同學的發言,這也會讓學困生很受益的。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可能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總結髮言,所以在發言的時候學生還不能完全放開,顯得有點拘謹,但通過後面的練習,使我意識認識到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課方式的改變,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自學研究討論的機會,鍛鍊學生。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反比例的意義的教學,考慮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學,所以在教學上就採用了正比例這樣的教學程式。通過逐層深化的方法慢慢幫助學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確意義。由具體資料和表格式的例題的教學到具體數量之間的關係的判斷。然後再到一些比較特別的例子的判斷,從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確理解。

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採取了放手的形式,通過開始教師引導後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交給了學生,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這樣不僅僅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一節課還是出現一些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同時在教學中由於小組合作的關係,個別學困生沒有做到較好的參與。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1

接到學期公開課任務的當天晚上就開始著手準備,查詢相關資料,做到心中有數,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緊張。第二天先寫好了常規的教學設計,也算是雛形已定。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教學設計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分析,所以我參照要求設定了合適的教學目標。初稿是按照流水帳形式,和平時上課一樣,按照複習引入、講授新課、分析例題、練習鞏固、歸納小結、佈置作業等程式進行。初稿交給指導老師後,孟主任建議其中的複習引入環節做大的調整,對習題的設定也給出了指導建議,修改後流暢了很多。隨後設計了學卷,給董老師把關指導。因為我定位於層次相對高的.學生,在習題的數量設定、坡度設定上不合理,難度不適宜。有些題目過於簡單,毫無價值;而有些則過難,在課堂上會耽誤很多時間,於是想到變式訓練,在題目設定的順序和難度上下功夫。

在第一次試講後,發現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鐘時間才歸納得出反比例函式的定義和形式,隨後的兩個針對定義設計的稍難的題目就直接跨過到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式解析式,課程結束得比較匆忙。

在備課組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定了題目的數量,第4題中原來為了複習設定了五個小問題,在函式概念上糾纏過多,反而引起學生理解困難;把引入部分第5題的練習由原來的四個減少到兩個,剩下了的兩個留在第7題作為練習。由於函式解析式的形式通過歸納與對比形成新知識並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題目,這樣引入時間大大減少,而列關係式的題目難度並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題講解變成了答案展示,節約了近10分鐘時間。其實開始是對學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題目過難,學生不能迅速完成,時間證明,引入部分的題目難度不大,學生能迅速完成,而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第一次的試講,所以時間顯得很緊張,沒有顧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第3題的最後一問“反比例函式kxy=還可以表示成什麼的形式” ,這個問題顯得很寬泛,學生也無從下手,不知從哪個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師想問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效的設計。後來結合要求,麗濤說新課只要求學生能辨認出偽裝後的反比例函式或者說經過等價變形的反比例函式的形式,因此問題改成了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這樣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範圍,也不會因為問題設定不合理而耽誤過多時間。當他能正確選擇出答案時,也說明他知道了這幾個答案是由標準形式經歷了怎麼樣的等價變形而得到的。

第6題目更改設計後是使得教學過程流暢了很多且節約了時間,但是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忽略了,認為學生能直接選擇出答案就是他們已經牢記了這些形式。此處應該在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後,教師最好再花2分鐘的時間講解下變形過程,同時也回顧了分式的乘法、負指數的意義等知識,加深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或者讓學生口頭回答他選擇的理由。總之在這裡應該停頓回顧下這個重要的知識點,以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及時總結歸納反比例函式形式的特點,要能突破這個學生理解的難點,要不會對第8題的影響就比較大。

第5題在講解過程中花了過多的時間,說明前面kxy=及其變形講解不透徹。k值(反比例係數)不能順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式疑惑頗多,講解費時,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式之間有混淆。經過對比板書,學生明白了題目要求的是y與x成反比例 ,為了鞏固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練習6。

在講解用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式的解析式時,原來只設計了講解例題,隨後的鞏固練習與例題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改變了資料而已,這樣的題目設計對學生來說是很不願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係數法求函式的解析式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學生必須動手寫一次,難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麼辦呢?就結合小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雖然多了考察內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內容,難度沒有加大太多,學生也能按照順序順利解決問題

課堂歸納小結第一次設計的時候,就是問一句“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對於這些寬泛的問題,學生一般都不知怎麼回答,所以要緊扣定義,引導學生。這樣,學生知道了本節課的內容,也明白了空白處就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講課的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較少,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也有點緊張,學生也有點緊張。 在數次不停修改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題目設計水平也有了提高,指導老師,還有我的同事都給了我不少的建議和幫助,才使我的設計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謝他們!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後進行教學的,匯入新課時出示三面國旗,並通過求長和寬比值,引導學生觀察,然後提問學生髮現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隨堂練習:

1、寫出比值是1.5的比,並組成比例。

2、練習八第一題。

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區別比和比例,提出問題:比和比例有什麼聯絡和區別?學生回答後,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

課堂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有兩種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堂上安排了反饋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自學與討論等活動,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兩種型別練習。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3

教學比例的意義這一課時,我基本上是採取自學和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課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裡回憶並交流有關比的知識。例如: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化簡比?接下來,自學並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出示自學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國旗?這些國旗的形狀大小都一樣?

2、自學32頁的主題圖寫出4面國旗長與寬的比。

3、選取其中兩個比看一看它們的比值有什麼關係?

4、將比值相等的比寫成一個等式。在這個環節中,我隨時巡視並聽小組的意見,同學們時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認識。最後,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及時引導並引出比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你是怎樣找的。

各組選派代表彙報找來的方法:

1、求出兩個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就可以組成比例。

2、把每個比都化成最簡整數比進行比較,最簡整數比相同的兩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正堂課效果不錯。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比例的意義是在學生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掌握這部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節課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造有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

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絡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二、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拓寬教材”。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字,我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用活、用實教材。這節課中在四面國旗的尺寸中找比組成比例,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國旗長與寬的比,兩兩可以組成比例。同樣國旗寬與長的比,兩兩也可以組成比例。另外每兩面國旗的長之比與它們的寬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課題中通過“你還能找出其它的比嗎?”的提問,鼓勵學生開啟思路,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以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

在練習中要根據給出的4個數據,組比例。學生通過遷移比較,小組合作交流,多方驗證,大家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問到最後的豁然開朗,經歷了這個愉快的學習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通過本次的教學展示,總體感覺自己整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師對本節課的兩個重點突破較好,學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比例,並且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寫出比例。也理解並掌握比例的意義,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組成比例。練習設計,能體現學生思維的遞進性,練習有層次。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教學任務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

三、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整節課一味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學生放手不夠,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

2、對學生出錯的地方強調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語言力爭言簡意賅,把更過的時間還給學生探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正比例意義這一內容是在教學完比和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國小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理解用字母公式來表示正比例關係,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式的思想,為以後國中學習打下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正比例意義的教學要抓住以下幾點來進行教學: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一種量增加、另一種量也隨著增加,一種量減少,另一種量也隨著減少——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相同——這樣的兩個變數成正比例。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先出示了一個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表格,然後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觀察中發現: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即時間增加,路程也隨著增加,時間減少,路程也隨著減少,這兩種量的變化方向相同。進而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然後我又引導學生髮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50千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從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即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之後,我又出示了兩個表格,即數量和總價的變化情況表格、高度和體積變化情況表格,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發現三個表格都有共同的特點,即:每個表格中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並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最後,在三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區域性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以及高度和體積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然後,老師用例子說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最後讓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正比例關係式。

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怎麼說呢?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式思想,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但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望

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設了現實背景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在演示的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例4,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三、比較猜想,歸納規律

我考慮到例5和例4相仿,必須注意學習方式不能雷同。所以採取請學生當“老師”的方式,進一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5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後通過例4、例5同質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3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異質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聯絡舊知識,滲透難點

聯絡舊知,抓住概念與舊知之間的聯絡,以舊引新,得出新知,在聯絡中滲透重點難點,為引出概念打下伏筆,減輕學生理解概念的困難程度,使得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輕鬆有效。例如本節課《成反比例的量》中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成反比例”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得出要從研究數量關係入手,實質上是對數量之間關係一種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內在揭示。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成反比例的量”與數量關係是有本質聯絡的,都是研究兩種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兩種數量之間相乘的關係,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並且聯絡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總之,在本案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較明顯的改善。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興趣、經驗和情感態度,以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精心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猜想歸納,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各種能力,發展了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