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精選5篇)

熱點 閱讀(2.6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精選5篇)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1

農家娃當上“雞司令”

5月26日,沿漢江旁魚紫公路紫陽段行駛一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大巴山深處紫陽縣“養雞狀元”龍倫增的養雞場,見到了這個樸實的小夥子。在交談中,一連串的來電讓他的手機響個不停。一會兒是四川的老闆打電話訂貨,一會兒是西安的客商諮詢價格,一會兒是某個酒店經理要到養殖基地考察,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衝他養殖的土雞來的。

龍倫增,這位1988年出生的農家娃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天津的商貿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難離,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堅定了龍倫增回鄉做“新農人”的決心。2014年5月,帶著在外攬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龍倫增申請了8萬元大學生創業貸款,通過鎮政府流轉林地1000畝,建起了雞舍,引進首批土雞苗5000只,開辦林下生態養雞場,當上了“雞司令”並註冊了公司。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一邊通過書籍、網路尋求解決辦法,一邊向養殖大戶、縣上及鎮上的農技專家請教。在苦心經營養殖場的日子裡,龍倫增集老闆、技術員、工人於一身,又要給雞餵食,又要尋找銷路,還要請工人師傅維護養殖場設施,整天圍著雞仔轉,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土雞的出欄,成品雞銷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為是生態養殖,龍倫增也與這些老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養的土雞肉質純正、味道好,將現存欄的5000只盤廂河土雞全部購買。於是,龍倫增決定擴大生產,追加投資5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雛室、飼料倉庫、消毒通道、圍欄、大門等設施,又補欄1萬隻盤廂河土雞,依舊銷售火爆。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做農業是有前途的,我要給鄉親們做個表率”,龍倫增說,“下一步,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長產業鏈,走生態農業、公司加農戶、‘網際網路+’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廣大青年一起創業,帶領鄉親們和周邊農戶共同致富,讓盤廂河土雞走向各大超市、餐館酒店,走出陝西,走向全國。”

產業融合促進脫貧

在紫陽縣高橋鎮,李遠權算是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能人。他從國中畢業就開始涉足商海,幫父親在鎮上經營商店、開旅館。後來又帶領鄉親們外出打工,從採礦到包礦,一度將隊伍擴充套件到上千人。

紫陽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李遠權時常琢磨,如果在這塊富硒寶地上建廠建園建社群,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儘快走上脫貧致富道路,豈不是一樁美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

2012年,李遠權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國家扶持現代農業園區的機遇,在高橋鎮建成了融農業生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紫陽縣開源生態農業迴圈經濟園區”。公司成立以來,李遠權圍繞“硒”字做文章,逐漸發展成為以開發富硒特色農產品、富硒食品,帶動當地農戶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龍頭企業。

園區以農戶種植玉米和本土黑豬養殖為載體,將原生態農業和迴圈經濟有機結合,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道路。其農業園區、產業聯合社、訂單農業,都成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依託。通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6種方式,帶動高橋鎮10個村的群眾共奔小康。

這兩年,李遠權及團隊通過調研和考察,經過技術攻關,還自主研發了“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目前可年產“黃金米”5000噸、“黃金米線”200噸、衝調飲品5000萬杯,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目前,200餘名農民成為公司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李遠權還與6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談到今年的發展規劃,李遠權不緊不慢地說:“新增的兩條玉米加工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中,投產後將與全縣5萬農戶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戶兩萬戶。”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2

楊巨集斌,男,現年40歲,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現任合水縣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從1997年部隊轉業回鄉,到2012年創辦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註冊創辦怡露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怡露門窗建築裝飾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縣怡露種植專業合作社。走過了一段艱辛創業的風雨歷程,也取得了創業的豐厚回報。2014年,怡露水業總產值達2000萬元,實現利稅65萬元,安排下崗工人和農村剩餘勞動力60人,為我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不甘貧窮,立志創業。

楊巨集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兒時的`貧困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年的從軍生涯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品質。1997年,從部隊轉業後,他回到家鄉合水縣孫寨溝村,當了一名普通農民。當時,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惠農政策的落實,在全國湧起創業發展脫貧致富的新浪潮。經過深思熟慮,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創新,艱辛創業。

在北京一家門窗工廠,他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從最基本的工序開始,慢慢積累經驗、增強技術。經過九年的磨礪,他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門窗加工公司,萬事開頭難,當時處於“三無”狀態的他,經過幾年的努力,憑著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優質的服務理念贏的了客戶的信賴,終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伴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他組建了過硬生產及銷售團隊。北京公司總資產1400多萬元,年創利潤200萬,並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三、富而思源,勤儉創業。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磨練,他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蛻變為一個有上千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十多年來,自己發家致富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2012年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回到家鄉合水縣,積極籌建家鄉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他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籌自建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總投資3460萬元,佔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資2880萬元,建成水源區、辦公區、生產區配貨車和工作用車7輛,新建辦公樓450平方米,生產廠房680平方米,引進國內外自動化生產裝置30多臺(套)。於2013年5月建成運營。二期投資580萬元,新建銷售網點40處,開發碳酸飲料5種以上,2013年5月啟動實施,主要實施市場開拓和碳酸飲料生產。廠區周圍環境優美,制水規模大,純淨水、無氣碳酸飲料日生產能力可達15000餘桶/瓶。公司生產水源來自高原井水,經水質驗檢,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質飲用水標準。辦公區設行政部、財務部、銷售部、會議室等,廠房區購置安裝了過濾器、高溫電爐、恆溫乾燥箱、蒸餾水器、消毒器、檢測儀、無菌自動灌裝系統等一流自動生產裝置,並按照消毒、分離、生產、包裝的流程和生產要求嚴格進行分段隔離。擁有純淨水、碳酸飲料廠區,五條生產線,核心裝置全部採用進口裝置,全封閉無菌電腦自動化灌裝生產線,百級空間淨化間。在產品最終質量控制上,建有完備的化驗室,能夠進行大腸桿菌,細菌總數等多種微生物指標化驗,對生產關鍵環節,完全按照IS09001標準要求進行關鍵點控制。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優質、穩定、可靠。公司以“誠信為本、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目前產品在市場試運營期間反響熱烈並迅速躍升為合水縣純淨水的龍頭產品。“怡碩”成為市內家喻戶曉的純淨水品牌。伴隨著市場需求、企業的壯大,2014年公司實現產值2000萬元,併為國家繳納稅款65萬元,共吸納家鄉富餘勞動力60人。2015年初,他積極響應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成立了怡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後在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承包土地318畝,大力發展矮化密植蘋果產業,帶動全村60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擊商海,誠信創業。

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質量是根本,沒有可靠的質量作保證,產品難有市場。為了確保產品質量,我自己親自操作,掌握技術要領後,再傳授給聘請的師傅。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楊巨集斌又專門購進了一套質量檢驗裝置,嚴把質量關,公司生產的純淨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後獲得了“慶陽青年返鄉創業典型”“勞動關係和諧企業”“誠信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諸多榮譽。有的人對他說:你現在是一個大老闆了,該享享福了。聽到這樣的話,他總是一笑了之。他心裡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僅僅個人吃苦闖出來的,更是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得來的,是家鄉的百姓群眾支援得來的。賺到了一點錢,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講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用到支援家鄉建設上。於是,楊巨集斌開始了自己的另一項計劃,發展無極限,追求無止境。楊巨集斌經常說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創業中度過,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後,一定要做大做強企業,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並帶動著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創家業、辦企業、幹事業的洪流中,為建設和諧新干、小康新干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3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黨員、蔗香鎮蔗香村計生協會會長、蔗香鎮創業致富帶頭人。

每當火龍果開花掛果季節,蔗香公路低碼頭渡口,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沿路水泥樁上紅、黃、白花相爭豔,鱗形果球紅沿線,這就是蔗香火龍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畝的火龍果是姚海定於2011年2月份引進種植示範基地。據瞭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裡的青年,一起南下廣東打工,在東莞街口一家玩具廠打工,當時工廠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裡有老有小需要照顧,他尋思著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結束了打工生涯。兩年後返鄉,接著龍灘庫區移民開始,家鄉的拆遷有序地開展,幾年後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樂業。他就開始尋思找發展致富路子,正當他尋思無路之時,恰逢省農科院到蔗香調研,並組織培訓亞熱帶水果種植技術,姚海定第一個踴先報名,在培訓期間認真學習,不恥下問,在老師的引導下,他決定在碼頭路口處實施100畝火龍果種植示範。

培訓結束,他就帶著家人所有勞動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聯絡果苗,他堅信“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按老師教的種植技術程式逐一進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100畝的火龍果示範基地現在人們的眼前。不知情的過路人,看到碼頭公路上下,栽有整齊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幹啥?後經瞭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龍果。

俗話說“種莊稼、三分種七分管“,為了確保示範成功,姚海定在地頭建一個臨時工棚,在果園內認真抓好管理,種耕除草,澆水施肥。夜間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終於在2013年6月火龍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龍果開始上市。在當地,他的舉動傳為佳話。

從那時起,他帶動村裡的幾家農戶栽起了火龍果,隨著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扶持越來越好,羅甸縣有人來蔗香投資種植火龍果,有人在成立火龍果種植合作社,也有單戶種植,他知道這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好機會,他堅定:只要肯學、肯想、肯幹,致富小康不會是夢。蔗香的火龍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初步形成了一項新的產業,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眾“領頭雁”。

據統計,目前全鎮共有5家種植合作社,有13家單戶種植共計2350畝,年總產值1133萬元,鎮政府也把火龍果專案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抓。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4

18歲,他離開家鄉,踏上了求學之路;22歲,他走上社會,開始了謀生之路;26歲,他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你走進長白山第一縣——安圖,步入安圖縣匯財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時,向你講述大學生回鄉創業的苦辣酸甜。

“不走尋常路”的創業抉擇,讓我在差別競爭和錯位發展中搶得先機

2002年,我大學畢業。與其他同學一樣,為了找工作曾到處參加招聘會。但是,要找一個能讓自己一展才華的崗位談何容易。三年間,我輾轉幾家電腦公司,奔波在高樓大廈之間。在就業和待業的反覆波動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萬條,與其擠在城市裡打工,不如回鄉創業實踐,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間,2006年的春天,中央頒佈1號檔案,推出一系列惠農政策。縣裡對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實行只備案、不審批的“備案制”,對確認的備案專案,允許兩年內不辦手續、零收費進行試經營。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點燃了蘊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學畢業的女友經過一番躊躇和多方考慮之後,終於做出勇敢的決定——創辦特種養殖場,憑藉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回鄉創業幹出一番事業。但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巨大。回鄉創業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不解,父母說:“家裡花了那麼多心血供你讀大學,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頭地。你把金飯碗扔掉,回來要養雞養蠅,這不是胡鬧嗎?”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願,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職場競爭和高強度的生活壓力,想要有所成就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堅信:只要有知識和本領,即便沒有走進城市,而是走入農村;沒有選擇做白領,而是自主選擇當農民,命運也同樣會因知識和本領而改變。我決定用“知識務農”的理念和實踐,轉變家人的觀念和自己的命運。我的務農創業之路,伴著周圍人不理解的目光啟程了。

“不成不罷休”的創業意志,使我在積極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頭

“創業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謠,時時伴隨著艱澀、困難、挫折和風險。”2006年初,我通過網際網路瞭解到了蠅蛆養殖專案,並對這一新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查閱資料和市場調查,確認這一專案前景看好。於是,我先後到河南鄭州和吉林雙河等地的蠅蛆養殖基地考察。通過考察,我意識到養殖蠅蛆絕非易事,不僅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且要整天與讓人作嘔的蒼蠅、蠅蛆打交道。對於能否發展這個專案,我也曾面臨大大的問號。但靜下心來仔細琢磨,這是個沒人願乾的“好”專案,越是沒人願乾的越“錢”景廣闊。

“看準的事就要幹,幹就幹好!”當年3月,我東挪西借籌集資金,在距縣城十多公里的長興村建立了集蠅蛆繁育、飼料加工、蛋雞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特種雞養殖基地。我邊學邊幹,精心伺養。當我看到一隻只蒼蠅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由於地域和氣候等差異,種蠅陸續死亡,幾近滅絕。幾個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這一結果,我幾乎要崩潰了。陣痛之餘,我仔細分析原因,問題在於技術環節。為此,我主動向有關專家、技術人員求教,購置蠅蛆養殖資料潛心研讀,最終摸索出正確養殖方法,重新開始蠅蛆養殖基地建設。其間,我的創業舉動得到團委、勞動、就業等部門的支援,推薦我參加SYB培訓,提高創業本領。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我終於養殖出白白胖胖的蠅蛆。為實現養蠅蛆、餵雞、產蛋的目標,同年9月我引進2000只特種蛋雞。為搞好養殖,我勤學習、請專家、找獸醫,全身心地撲在養殖場。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闖過了飼養關,遇到了特色關。我發現用蠅蛆養殖蛋雞做法並不少見,要想與眾不同,必須研究飼料配方。安圖是長白山藥材大縣,有豐富的藥材資源,能否把中藥材新增到飼料中呢?我隨即搞起了試驗,沒成想大批蛋雞死亡,解剖化驗後發現是藥材用量過大。幾番試驗之後,終於掌握了藥材選料和新增份量,達到了用藥材調節雞體,提高雞蛋營養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種、優質、健康、生態的雞蛋終於面市了,並受到專業人士和消費者的好評。這麼好的雞蛋如何包裝,怎樣開啟市場?一個個問題又隨之而來。基於“安圖特產,安全特別”的想法,我給雞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裝,做廣告,進市場。在包裝製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裝,但是投放市場效果並不好,這種包裝既不利於運輸,也不利於提高產品檔次。可是要做新包裝需要4——5萬元,在團縣委、勞動局等部門的幫助下,我得到5萬元小額貸款,委託專業公司設計、製作新款包裝,推出10枚小包裝、42枚禮品裝和60枚精包裝。多樣化包裝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生態雞蛋銷售量明顯提高。隨著市場的逐步開啟,養殖規模也相應擴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後引進3000只和6000只雞雛。為加強管理和節約成本,我在不斷學習、提高技術的同時,購進了攪拌機、粉碎機,自制了清糞機和喂料機,如今飼養2萬多隻雞,只要兩人就可以輕鬆完成。

返鄉創業個人先進事蹟5

“只要敢打敢拼,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返鄉黨員樑秋華在十多年打拼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個體醫生轉型為家鄉有名的茶場老闆。

樑秋華,男,中共黨員,中醫執業醫師,1969年8月出生在桑園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8年樑秋華縣衛校畢業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攜同妻子在福建石獅開辦醫療診所,先後從事個體醫療和醫藥銷售。在此期間,關係網越拉越廣,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但他始終無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覺,有一種感情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甜是家鄉水,親是家鄉人,2011年7月他懷揣在外創業的所有積蓄,準備開創自己新的事業。經過一番調研後,利用家鄉豐厚的茶業資源優勢,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投資120餘萬元興辦了佔地面積10餘畝、廠房15間的“桑園鎮茶場”,並於2011年3月正式投產。

桑園鎮茶場當年投產就實現了開門紅,生產漢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綠茶25噸,實現產值300萬元,並在西鄉縣“賽茶節”上獲得“漢中仙豪”銀獎和“漢中炒青”銀獎兩項殊榮,其產品更是遠銷漢中、西安等地。初見成效的樑秋華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在科學管理上水平、做大產業創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後對承包購買的350畝茶園進行茶樹改良,培育無性系茶苗補栽補種,注重綠色環保無公害化生產,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並多次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進場指導,嚴格按照茶葉加工環節各個流程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淺嘗輒止不是樑秋華的個性,追求更大的發展才是他的目標。樑秋華計劃進一步投資添置新裝置,分檔次加工製作出適應各個消費層次的茶葉,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現“茶廠四季產茶、茶農四季採茶、農戶四季有收入”的目標,年底再承包200畝茶園,爭取畝平均收入達到4000元,依託“西漢高速”和“十天高速”

連線線地域優勢,全力打造集茶園觀光、茶葉加工、茶藝表演和品茶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茶葉產業綜合示範專案,同時,註冊商標爭取品牌認證,擴大種植規模、加強技術管理,為早日打入全國市場作準備。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周邊5個村近千戶茶農年增加收入約70多萬元,他的茶場成為當地初具規模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他本人也成為縣鎮實用技術骨幹人才和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