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

熱點 閱讀(2.49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1

樑益建頒獎詞: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樑益建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他不僅為病人治病,還處處為病人省費用,更常為貧困患者捐錢、四處化緣募捐。他的團隊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幫助近200名患者!他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樑益建事蹟介紹:樑益建,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近可能的為患者著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

20xx年,樑醫生在涼山州木裡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著,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1年後,樑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裡縣接劉正富,併為他實施了手術。

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博士團隊從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他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2

儘可能為患者著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在央視網的簡介上,樑益建被稱為“四川愛心醫生”,因為他面對病人,不光說“我來給你治病”,還經常說“我來給你找錢”。“反正愚公移山嘛,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我的努力,到處捐一點錢,就可能把病治好。”樑益建這麼說,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除了處處節省費用,還四處募集資金,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據不完全統計,在樑益建的努力下,獲得幫助的患者目前已接近200名,金額近500萬元。

在頒獎現場,央視特別安排了樑益建曾經救治的患者吳佳豔和劉仁福為他頒獎。“看到他的病人挺直腰桿給他頒獎的時候哭了。”一名來自江蘇的網友在央視新聞的微博下留言,短短几分鐘就收穫了一百多個點贊。當兩名患者緊緊抱住樑益建時,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在給樑益建的頒獎詞中,這樣寫著:“自詡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樑,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3

《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樑益建登上領獎臺。不僅為患者治病,還千方百計為患者籌款;挑戰醫學難題,不因手術風險而放棄患者……樑益建的故事感動眾人,當康復的患者為他頒獎時,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一位知名骨科醫生,每天來問診的病人絡繹不絕。然而工作再忙,樑益建都會到貧困地區尋找病人——從業多年,他看到了太多因貧困就診太晚而無法救治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們落下終身殘疾,刺痛了樑益建的心。他處處為患者著想,節省費用,從自掏腰包到四處募捐,既有妙手,更有仁心。20xx年至今,他讓1000多位患者挺直了脊樑。“當看到患者站起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面對白巖鬆的提問,樑益建目光堅定,不假思索回答“幸福”。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樑益建這樣的頒獎詞: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開啟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感動中國樑益建先進事蹟觀後感4

樑益建,醫學博士,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近可能的為患者著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

20xx年,樑醫生在涼山州木裡縣遇到一個年輕患者劉正富,當時即給他許諾,“你等著,我幫你找到錢就回來接你。” 1年後,樑益建驅車7小時,去木裡縣接劉正富,併為他實施了手術。

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博士團隊從20xx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從醫三十年來,他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實現在極重度脊柱矯形領域禁區的不斷突破,用自己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藝書寫了醫務工作者忠於信仰、無私奉獻的人生軌跡,為無數“低頭”病患開啟了他們的“抬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