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十佳師德標兵先進事蹟

熱點 閱讀(1.2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吧,事蹟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佳師德標兵先進事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十佳師德標兵先進事蹟

一九xx年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幸運地被分配到了z區z中學,至今已過去了十四載。在這期間,我一直把自身的師德建設擺在了首位。

一、嚴格遵守政策規章

國家的政策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沒有它們,教師無法成長。我擁護黨的教育方針,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更珍重這份“太陽底下最光榮的事業”。多年以來,我潛心鑽研國家已出臺的關於教育的政策法規,並且研讀了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瞭解了教育的根本原則,使自己對於作為一名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有了明確的瞭解,更明瞭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無上和責任重大。

近期出臺的《z市中國小教師從業行為“十不準”》成為我長期以來規範自身行為的基本準則。對於學校的規章制度,我絕不讓個人原因凌駕於它之上。即便是20xx年我在攻讀教育碩士期間,我也沒有因故減少工作量,缺上一節課。正是由於我的這份認真,在20xx年、20xx年、20xx年被評為學校的“優秀教師”,20xx年被評為z區“先進教育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z區“巾幗建功先進個人”。

二、親切關愛學生朋友

把學生視為上帝,儘量地尊重他們;把學生當做朋友,盡力地關愛他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堅持:

首先,尊重學生。有的老師認為學生是教育的物件,教師理所當然是教導者,領導者。而我認為,學生也是認知個體,特別是國中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中,他們已然不再拘囿於成人的看法,已然不再是幼兒園裡的“跟屁蟲”了。因此,我以為尊重是師生溝通的'敲門磚。我所任教的241班的楊松柏,是國小有名的“調皮大王”。第一節課,我點名讓他擔任課代表。課後他興奮地說:“夏老師,謝謝你!國小我從未當過班幹部,這個課代表我一定好好當!”雖然在以後的日子中,他也有過鬆懈,但我把握“當眾表揚。私下批評”的原則,並且幫助他把成績提上來,讓他的信心越來越足。最後,他走進了重點中學的大門。至此,每學期的開學,我總提拔一些無人理睬的“調皮鬼”擔任課代表,讓一份尊重開啟他們人生的陽光大道。在教學實踐中,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辱罵他們,充分地尊重他們。在平時的交流中,多用“請”“辛苦了”“謝謝”等敬語,多一些微笑,成為我與學生和諧相處的法寶。

其次,呵護學生。如果說尊重學生是教育的起點,那麼呵護學生則是教育的關鍵。不僅對於學困生應如此,對於優等生亦應如此。曾穎是221班的一名優等生,是年級的第一名。九年級剛接手語文教學時,家長和班主任反覆叮囑我要好好指導她的作文,這是她的軟肋。見到曾穎看著我的閃爍眼神和陰鬱的臉色,我決定先不談。讀完她的作文後,我覺得她的作文佈局謀篇、語言文字都還不錯,深入瞭解才知一次大考作文偏題,讓她從此談文色變。原來,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於是,我向班主任和家長解釋,並且告訴曾穎她作文不好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信心不足罷了。以後我便經常鼓勵她,還幫她向報刊雜誌投稿,看著她日漸甜美的笑靨,我彷彿聽到了花開的聲音。如今曾穎已經順利考上重點中學的直升生,她E-mail告訴我,她不再害怕寫作文了。呵護好學生幼小的心靈不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是我應盡的義務。

最後,寬恕學生。國中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對於各種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國中的功課陡然增加到了七門。身心的變化和學業的壓力相疊加,助長了學生不滿和憤恨情緒的誕生。有時教師就成了宣洩的物件。記得初登講臺時,我就被學生誤解過。聽著那刺人的言語,我真想一巴掌呼過去,但看著小男孩稚嫩的小臉,我忍住了,畢竟他還是一個孩子。通過耐心講解,真誠地溝通,小男孩承認了錯誤,並誠心地向我道歉。從此以後,我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過激言行,事後及時給予教育。

由於把握以上原則,我與學生融洽相處,讓我體會到教學的快樂之餘,也收穫了豐厚的回報。我所任教的班級語文成績總能在年級中名列前茅。20xx年的“紫金花杯慶香港迴歸十週年全國中國小生優秀作文徵文”競賽中,我所指導的學生孟霞、陽芳獲得了銅獎。20xx年在第四屆全國中國小語文能力競賽中,我所指導的學生李晶晶獲得了九年級全國三等獎,劉航獲得了九年級全國一等獎。

三、誠心尊重家長親人

家長是教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將家長視為親人,尊重他們,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而想,能讓教學開展得更為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有的孩子因為家庭富裕,小孩對學習不感興趣,家長也對小孩沒有學業上的要求,針對這些孩子,應以行為規範教育為主,學習上只要學生盡力,就給予表揚。在畢業動向的選擇上,更應尊重學生家長的意見,切不可因為教師個人意願橫加干涉。當然,不是說對於學生不管不顧,全憑家長的想法。在教學實踐中,也會遇到家長過低或過高估計自己的小孩,針對此種情況,我通常是多多溝通,緊密關注學生的心理、學業變化、使學生的狀況與家長的期望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