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集合4篇)

熱點 閱讀(1.94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集合4篇)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著、飽含著激情,他立志要讓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著,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著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著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執著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援他如此執著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讀《袁隆平傳》,不僅讓你感受到科學的力量,更感覺到人格的力量。

我們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階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域性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域性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巨集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佈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20xx年5月24日,註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裡,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群眾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說,“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為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蘊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著愛國為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著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著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著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著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著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著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著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裡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關於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看袁隆平給自己成績“打折”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有些所謂的院士、專家網羅他人著作,盜竊別人專利,甚至弄虛作假照樣“功成名就”,和這些精英們相比,袁隆平的成績即便是放大一點,拔高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