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你總無法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的原因

熱點 閱讀(1.44W)

【標題一】選擇讓人陷入衝突

你總無法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的原因

小張工作很忙,因此特別期待自己的自由時間。可是到了週末,能夠自由支配時,他又陷入了“應該做哪件事”的選擇恐懼症上,於是麻木地讓自己在遊戲或睡覺中虛耗,等到週末即將過去時又後悔不已。這與他一貫的處事風格一樣,事前總擔心無法選擇最優而焦慮,事後對此進行一番評價,覺得沒有達到心中的預期設想。如果週末有某項工作必須去加班,儘管不是他自己喜歡和選擇的,可是反而鬆了一口氣,似乎因為不用選擇而如釋重負。這就是“越自由、越痛苦”的表現。

當房子著火時,你是沒有時間拍照或傻樂的,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逃離危險。只有當你拒絕關心實際發生的事時,你才會有選擇——這個還是哪個?我們的衝突往往就是因為選擇而產生的。當你有兩種行動方式時,選擇只會製造更多的衝突。那麼,為什麼會有選擇呢?因為我的理性會提供一系列不同方案,而我就需要從功利角度計算哪種方案最有價值。然而,是否問過自己,我內心實際想要做哪件事呢?當你拒絕瞭解內心,單純只是把自身當成工具在安排任務,你才陷入了衝突之中。

【標題二】理性只在乎尋找認同

我常說,不立足於任何選擇之上的行動,就不會孕育衝突。當行動立足於思考過程時,行動就無可避免地受到侷限和孤立。各種觀念之間互相對立,彼此牽制,在行動和觀念之間就會存在溝壑。有人一定會反駁,認為生活處處難免都要選擇。我指的是,行動不基於“應該做什麼”或“應該怎麼做”而產生。

我們常說,我在思考如何做出抉擇。但這種思考,通常都是理性的綜合判斷,依據自己過往的習慣、對自己的期許、自我滿足外界認同的準則等,而指導自己行動的“觀念”。你會發現,有些人即使選擇以後,實際在做某事時仍心不在焉,內心隱隱不斷感到衝突和對抗。每一次理性的安排,都在不斷強化某種權威觀念的高大,實則是鼓勵內心的父母永遠凌駕於真實的內心之上。

當我持有一個觀念時,我的行動就會立足於這個觀念,這必定會產生對抗——當觀念與另一種觀念狹路相逢時,不可避免地必定會產生壓制和對抗。可是,真有可能不帶觀念的行動嗎?拋下所有觀念,隨心而為,我們難道不會恐慌嗎?我們可以接著發問,那麼,為什麼沒有觀念的行動,我會覺得不安全?擔心犯錯?擔心做得不好?

原來,這都源自於自我的無價值感,所以才希望在認同與肯定中得到價值。如果本身內心充盈著“我是有價值的,我內心想做的事就是在實現我的價值”,那麼也許就不會存在要對外人交待的這份擔心了。

【標題三】思想狹隘地迴避了自我

我們長期受到二元論的教育,缺乏思辨的可能性,當遇上任何事物,不僅要做出對錯、好壞的結論,而且通常是忙不迭的給出,以此來給自己一個交代。有個朋友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很愛給人物貼標籤,這人道德低下,那人行為不端。當給某個人做出負面評價後,又從該主人公身上看到某些真實的心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時,則內心便開始無法接受。其實,當對某事物給出評價後,人的視野與思考範圍便主觀上變得狹隘,不願接受事物的完整性,因此總會產生衝突和矛盾。

“思想就是選擇的過程。沒有了思想,你就無法作選擇。在你作出選擇的那刻,就有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製造出了它自己的對立面——好與壞、暴力與非暴力……任何源自於這種思想的行動,都無可避免地會在自己內在和這個外在世界製造矛盾、悲傷和痛苦,你我無一倖免。”——克里希那穆提

那麼難道不要思想嗎?我覺得,我們絕大多數思想都是過去,也即時間的產物。不斷強化的思想正在反而逐漸讓人變懶,因為思想能夠輕易帶出結論,人們不在乎結論的真假與是否完整,只要求有結論即可。這種思想過程,已大大弱化人們對於內心聲音的要求,思想否定了人主體存在的感知判斷。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我們在選擇前的思,往往都是“怎樣做好處最大”、“這樣做了以後,別人會怎麼看”。這裡的思,繞開了自己的喜樂和需求,自己淪為了思想或者說各種結論所要求你扮演的角色,不過是社會“文明”塑好形狀的螺絲釘罷了。捫心自問,你還是你自己嗎?

【標題四】思辨帶來全然的喜樂

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有全能的認識和智慧,我們都有童年,都需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思想,來慢慢在內心拼湊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描述:共產主義、宗教、邏輯推理……這一切都是知識和信仰,也是我們必然要吸納的東西。只不過,在這一點上,人漸漸開始分出了層次,有些人看得多,有些人讀得少,有些人具有思辨能力,會在內心對這些知識和信仰進行相信、否定、譴責、辯護的過程,有些人則是不加區分地全盤接受,按部就班地照做。

而當看得多、想得多的人,能將這一切抽象的理論與知識,和活生生的人與最真實的世界加以印證,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是來自“應該”的觀念、來自過去或他人繼承的思想時,他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到衝突與痛苦,認識到與內心的矛盾,從而欣然拋棄舊有的做法。在經歷了這一切後,沒有束縛,輕鬆上路,他才有可能找出自己的天道——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最好方式。

這時,過去累積起的這些碎片,終於被自己獨特的內心排列組合成了一種對於自身而言最有意義的形狀,與生命的軌道相契合;這時,我們便擁有了一顆不依賴過去的頭腦,徹底瞭解了反應的整個過程,這樣的頭腦就能每時每刻都完全、徹底而全然地行動;這時,我們便可以帶著喜樂否定那些不全然的行動,自然而輕鬆地達到全然的美好的心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