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14篇)

節日慶典 閱讀(2.55W)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14篇)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裡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詢資料查詢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嘆“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著鄉音、忙著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衛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說,“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裡人看看,俺在城裡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著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說,種地不交農業稅,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裡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裡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說,在城裡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著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裡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敘敘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說,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裡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著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晒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敘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開啟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開啟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3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小年

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三、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四、正月七年級

拜年: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關於中國過春節的調查報告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因而春節對於中國人是最歡慶的節日。今天的我們,對春節到底還有著何種看法呢?為此,我們來做一個調查報告。

我們以開放題“提到春節習俗,您會想到什麼?”要求被訪者回答三個所想到的詞彙。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吃年夜飯/團圓飯(24.05%)、辦年貨(17.72%)、放煙花鞭炮(13.92%)。緊隨其後的是:貼對聯(11.39%)、壓歲錢(8.86%)、掃塵(6.33%)、走親戚(5.06%)、拜年(3.80%)、守歲(1.27%)。

您的春節怎麼過?

A.八成被訪者選擇在家休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好不容易能放個年假,大多數人選擇在家休息。既能調節疲勞的神經,又有了難得和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調查資料表明,在本次調查中有80%的被採訪者選擇在家休息,而計劃春節期間走親戚的只有18.57%,選擇旅遊的更是少之又少,僅佔被採訪者的1.43%。

B.九成被訪者選擇在家自己做飯。雖然大大小小的飯店早就開始推出各種年夜飯的訂餐活動,甚至增添了各種優惠、特色服務和娛樂活動來吸引顧客。不過從調查結果看,被訪者中有90%的人還是選擇在家做年夜飯,而只有10.00%的被訪者選擇到飯店吃年夜飯。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人們選擇在家做飯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這意義不同的“團圓飯”。一位受訪者這樣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年當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過年了,就有幾天時間呆在家裡,還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飯吃有意思,熱鬧、有氣氛。到飯店吃是省事,但過年不就圖個熱鬧嗎?”

C.三成多被訪者選擇簡訊拜年.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多元化成打電話、發簡訊等多種方式。本次調查發現,人們在拜年方式選擇中,簡訊拜年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5.76%。30.93%的被訪者選擇打電話拜年,23.14%的被訪者選擇登門拜年,還有6.19%的被訪者選擇發電子郵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方式。現代通訊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力在過春節中也可見一斑,越來越簡潔的拜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訪者過春節不會祭祀。按照習俗,過年都要祭灶。調查表明,31.78%的被訪者表示過春節會祭祀,22.20%的被訪者說無所謂,而46.02%的被訪者卻表示過春節不會祭祀。一些古老的春節習俗還是隨著時代變遷在淡去。

春節習俗過時了嗎?

A.近九成的被訪者認為年味猶存。不可否認,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的很多環節都在淡化並且趨無。於是,很多人認為年味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然而,這次調查多少給我們一些信心,調查表明,88.57%的受訪者認為年味沒有變淡。

B.八成多被訪者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按照老規矩,過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關的安排,一些程式已經日漸簡化。調查表明,只有17.14%不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這說明,大部分人還在延續著老的傳統。春節的生命力還在。

C.七成多的被訪者支援申遺。春節將至,“拯救春節”的聲音再次傳來,只不過這次聲音更大。春節是一種民俗傳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調查表明,74.29%的被訪者支援春節申遺。

據調查,過年消費依然火爆。雖然消費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其一,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其二,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 舊日過年,尚有許多風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會覺得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這是家裡老人常說的話。

市民年話。

“記得小時侯過春節,媽媽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豔子慢慢回憶自己的年事。有時候她會回老家過年,印象中,每個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雞鳴之時,開始燒香、點燈、擺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後每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長輩給壓歲錢,圖個吉利。吃罷早餐後,家人便親自登堂,出門拜年,互道些吉祥話語。她說,去年大年八年級她還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覺春節好像逐漸蕭條了。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生命力勃發,冬去春來。我想,作為一箇中國人,春節還是應該得到重視吧,畢竟那是我們的傳統。如今,有些人的節日習俗觀念已變的越來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記著祖宗遺留下來的財富。我們不能學習那些觀念淡薄之人,相反,傳統節日應該發揚光大,讓大家的心裡多一份溫暖,讓世界見證中華民族發展的同時,見到龍的騰飛。但願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5千年的文化底蘊,她的歷史魅力和傳統慶祝活動,會讓我們驕傲於“我們是中國人”!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4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裡,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裡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程序。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

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 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 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5

一、前言:瞭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稱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裡,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七年級扭一扭!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這天,各家各戶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現代,由於物品豐盛,人們早已不做這項習俗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是說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採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街上也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題寫桃符”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和窗花。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也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後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祭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餃子形似“元寶”,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七年級,開門炮仗

大年七年級早晨,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炮竹,即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如果非要掃,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才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年八年級,媳婦回孃家

農曆正月八年級九年級,是出嫁女兒回孃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孃家,所以這一天孃家的兄弟必須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孃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後,再回家探親。但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

●年九年級,呆一天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年初四,接神遲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並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趕窮無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有觀燈等習俗,故又稱燈節。

三、結尾: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日子,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祭奠祖先,除舊佈新,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6

摘要:春節時中國人最在意的節日,歷史悠久,在每個華人心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後就是掃塵,隨後就要準備年夜飯,年夜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民俗都有著非常美好的涵義及來歷,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與心願。

關鍵字:祭灶 掃塵 年夜飯 拜年

正文: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氾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著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7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裡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裡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裡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徐夕夜晚上0時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著“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麼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著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4.應節活動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5.給紅包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6.拜年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七年級,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八年級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九年級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裡,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8

一.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裡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9

調查概括: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

調查人:

調查方式: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瞭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並形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內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了,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曆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床,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餘,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戶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後關上門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為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3、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我的家鄉正月七年級早上每家每戶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八年級,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菸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 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招待客人。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0

前言:瞭解春節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資料中顯示35%的人群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於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當代許多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發現自己所學知識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從而缺少了很多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自然對社會調查報告也是採取不在乎的態度。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 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定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汙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經濟、管理、旅遊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遊規模等,從而提出旅遊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範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汙染。並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為一個有益於人類健康,構成為一個適合於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遊環境,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裡面的汙染物會滲透到深水裡。水就會汙染,也會造成白色汙染。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為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汙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為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為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七年級,開門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大年七年級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被調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長都在雙休日為孩子安排了興趣班課程,有關子女的各項支出中,佔據前兩位的是:上興趣班(佔80%以上)和買書(近60%)。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1

春節是民間季節中最受重視的節日,其活動面之廣,活動專案之多,活動時間之長,為其他傳統節日之首。從農曆臘月初八至三十日謂之年尾,從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謂之年頭,在這段時間中,統稱“年頭歲尾”,有種種民俗活動。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日,簡稱臘八。淮北俗話說:“過了臘月八,就把年來辦”。臘八是進入春節活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天,各地都要吃“臘八粥”,吃臘八粥有悠久歷史。據說是出於朱元璋的憶舊,也有說是佛教的節日食品。

臘八粥為八樣食品混合製成,一般為秈米、糯米、綠豆、豌豆、栗子、醃菜幹、醃豇豆等。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麵條、花生米、粉絲、豆腐皮、黃豆芽、蘿蔔等,加入蔥、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種佐料,混合熬成粥。考究的還要用胡桃、香菇、紅綠絲、菱米、藕、白菜等入粥。味道有鹹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稱辣八粥。吃臘八粥含意慶祝當年人壽年豐,也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寒冬臘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好些地方,親鄰好友,還互贈臘八粥,並將臘八粥分給家禽家畜吃,還在果樹、農具、門窗上都抹上一把粥,這是預祝家畜興旺,果樹茂盛,多結果子,祝願門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門。皖南一帶,還要攜臘八粥去祭掃祖墳。

過了臘八節,上街“趕年集”、“辦年貨”、“做年活”。買香、蠟、紙張、爆竹、對聯時,要說“請”,不能講“買”。直到春節,時時處處都要講吉利話。淮北一帶,把臘月初八當做百無禁忌的“黃道吉日”,是男女訂親、婚嫁的喜慶佳期,故此日多辦婚嫁喜事。臘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節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給居民和兒童吃,說吃了可免災避禍。

掃塵,謂之“打揚塵”。春節前,家家戶戶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的清潔活動。室內外垃圾、髒汙要徹底掃除,廁所糞便要挑淨,乾乾淨淨迎新年。掃塵的傳統日期為臘月十九日,稱為“掃塵日”,如遇特殊情況,可提前一、二日進行清掃,但不能退後。將室內傢俱、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內環境。

送灶

灶神謂之“九天東廚司命灶君”,又稱為“灶王”,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崇拜灶神是由崇拜火轉化來的,其起源甚早,當發現火以後即已產生。送灶君上天過年日,稱為“送灶”,是在臘月二十三日晚間,儀式各地大致一樣。皖西潛山一帶,晚飯後,婦女們收拾好鍋臺,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灶,首先洗臉、洗手,然後用楷書填寫灶疏,在鍋臺上擺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點燃香燭。家主跪灶前,默默祝禱,焚燒灶疏。焚畢,點燃燈籠掛大門外,並用雙手捧清水潑於大門之外,潑水時,口唸禱詞:

“一碗清水一陣煙,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請多奏,惡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來,七年級向您拜早年”。

祈禱畢,再叩頭,取下燈籠,儀式算完畢。淮北一帶,送灶前,在鍋臺上貼灶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長鬚的男像,謂之北灶像。有的是男女雙人像,謂之蠻灶像。灶像旁邊貼綠紙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聯是“一家之主”。送灶時家家燒香點蠟,把鍋臺上原貼的舊灶君揭下焚燒,表示送灶君上天。為了要灶君多講好話,要在鍋臺上擺上用糯米熬製的“祭灶糖”。意為以糖粘住灶君的嘴。當塗等地還把祭灶糖粘在灶門上,同時將碗中清水灑幾滴到地上,最後放爆竹為灶君送行,送行時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塊,意為“刀切豆腐兩面光”,要請灶君上天多言“好事”;還要切草禾做馬料。祭灶時,由主婦叩頭致祭。主婦一邊叩頭,一邊祈禱:“剪草禾,做馬料,好把灶馬喂得飽,灶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歸府早”。還念:“灶王爺,上西天,好話多講,壞話莫言。”

祭灶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麵條,麵條象徵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麵餅,稱“祭灶餅”。淮北一帶農諺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媽媽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氈帽。”這說明過了臘八和送灶活動,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節了。

從送灶活動看,是說明人們把可懼的火神當成家神來崇敬了。

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接祖這天就是“小年”。民間有諺語:“長工、短工,二十四滿工”。長工在這一天辭別東家,回家過年。是晚接祖後,堂屋的香火桌上擺設蠟燭臺、香爐、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紅桌圍,堂屋壁上掛大小燈籠。孩子們從這天開始提著燈籠放鞭炮,到處呈現過年的熱鬧氣氛。晚餐菜餚豐富,僅次於除夕的“年飯”。這天晚上,有些地方還有一個慣例,即為成年的“童養媳”圓房,或為已過門而未正式結婚的新媳婦正式拜堂成親。這種結婚儀式比較簡便,不張燈結綵,不驚動親友。凡已出嫁的兒女必須返回婆家,不留孃家住宿。

美化環境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美化環境,全家大小都動手佈置。

張貼春聯:大門、房門、後門,在“除夕”傍晚,都要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春聯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種,講究對仗用韻,內容多為賀節祝福之辭。如“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旭日臨門早,春風及第先”;“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樂新春”等等。還在大型器具上貼上“和合紙”,多彩多姿,滿目生輝。

張貼“門神”:神像有多種,一般城鎮書攤出售“門神”,主要有兩種門神,據傳說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寶、尉遲恭二將;也有說是神荼、鬱壘二“神”。群眾認為貼了“門神”,可避邪祟。

張貼門前花:“門前花”是用紅紙刻制的藝術品,類似北方的窗花。以四張或五張為一套,上有各種圖案及吉祥等字句,貼於大門橫披之下。張貼吉祥頌語:大都為春節祝福之辭。如“東成西就”、南通北達”,則貼於廳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則貼於堂屋兩壁;“六畜興旺”,貼於豬圈牛欄;“步步高昇”,貼於樓梯上;“抬頭見喜”,貼於門頭高處;“百無禁忌”,貼於牆上;“對我生財”,貼於牆頭屋拐等等。貼“福”字,要倒貼,意味福已到了家門。

張貼年畫:廳堂、內室要張貼傳統年畫,如“八仙過海”、“和合兩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鯉魚跳龍門”、“梅蘭竹菊”等等。這些年畫多為群眾喜聞樂見,可以增添春節喜氣。

張燈:懸掛燈籠,燈籠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多類,顏色為全紅色或白底大紅字,大都用紙糊成的,也有用絹綾糊的。小圓紅燈為手提燈籠,大方白底紅字燈則掛於大門口或堂屋正中。燈籠上要標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張”、“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美化環境,都要在除夕前佈置完畢。

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晚上,稱為“除夕”。這是春節民俗活動的高潮。閤家團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趕回來,同家人共度春節。不準說不吉利的話,春節期間,只能說吉利語言,為防止小孩亂說話,母親事先要用紙給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說話不算數。換年,又叫“還年”、“酬年”,也就是“祝福”。一般在天晚時舉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舉行。在堂屋當中擺設香案,案前系桌圍,案上陳列各種祭品,其中三牲俱備,五穀齊全,還有果品糕點、豆腐年糕……。夜色降臨時,便點燃大紅金字蠟燭和香爐裡的檀香、信香,並燒黃表紙錢,當鞭炮噼啪炸響。鐘磬齊鳴之時,全家男性成員在家長率領下,向天地、祖先叩頭作揖,畢恭畢敬。鞭炮聲此起彼伏,到處響聲一片,烘托出春節的熱烈氣氛。皖西望江一帶,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還年。二十七日用黑餈粑還年,謂之還黑餈粑年。二十八日用白餈粑還年。二十九、三十日用豬頭還年,謂之還豬頭年。

吃團年飯,換年畢,取下大門掛的燈籠,關上大門,謂之“封門”。接著就吃團年飯,又稱“年飯”、“團圓飯”。淮北一些地方,年飯吃水餃。皖中、皖南一帶,年飯菜餚豐盛,多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雞、魚、肉、鴨、香菇、木耳、金針、豆乾、雞蛋、紅棗等等,都要備好。烹調十分講究,一般是燉、燜、煨、煮、炒等技藝,調製各種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吃年飯時,全桌老小圍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兩三張方桌併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將杯筷擺成整數,即滿杯十個,筷子十雙,團團擺滿一桌,以示全家團圓。吃年飯時,全家老小都可盡情吃喝,喜笑顏開。年飯桌上也有一些規矩,燒的魚不可吃,這是說“有吃有餘”、“年年有餘”,因“餘”與“魚”諧音。只能用湯匙喝湯,不能端起湯碗淘湯。說年飯淘湯,當年就會多雨成災。年飯要多煮,可連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這表示糧食會年年有餘。菜也不可吃完,名為“留碗底”。說話有禁忌。如吃豬蹄稱為“元寶”“金錢爪”,雞腿、排骨不能說吃骨頭。肉、魚丸、山粉丸也一律稱“元寶”。大家邊吃邊談,要“慢慢過歲”。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後,也不要隨便離席,就在原位上吸菸喝茶,待大家吃飽後,才離座撤席。撤席後,桌上及地上的殘渣剩食,掃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頭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潑水,以防止“財源外流”。

守歲與辭歲:吃過年飯,全家人圍坐火盆邊,喝茶、吃糕點、嗑瓜子、談家常,或說故事、講笑話,以聚天倫之樂。兒童則提燈、放爆竹全家廳堂、寢室及牛欄豬圈,都是燈火通明,大人不時巡視各室燈火,以防自滅。因通宵燈火明亮則為吉利,如中途熄滅則視為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友好鄰居相互打招呼,表示慶賀,謂之辭歲。皖中、皖南、皖西一帶山區農村,還有“燃歲”之俗,即將大樹根在火塘中燃燒,全家在煙氣騰騰中圍坐守歲,這稱為“燃元寶火。午夜要喝紅糖水,吃紅糖雞蛋、紅棗,稱為“金元寶”。守歲叫“候歲”又叫“熬年”。民諺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押歲錢:又稱“壓歲錢”。許多地方,在吃年飯時,家長把事先準備好的紅紙包分贈全家成員,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給小孩押歲錢,在小孩入睡後,將紅紙包放枕頭底下。等小孩大年七年級起床時發現了紅紙包,就分外喜悅。也表示孩子新一年裡大吉大利。

拜年

春節期間,拜年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活動。淮北一帶拜年的規矩:七年級拜叔,八年級拜舅,九年級、初四拜岳父。皖中、皖西等處,家庭內給長輩拜年,鄰居相互拜年,還有登門拜年和敲門拜年。登門拜年是晚輩拎糕點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長輩家拜年。正月八年級就開始登門拜年,不能遲於正月初七日。要向長輩恭敬叩頭拜年,還要說幾句吉利話,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壽,長命百歲”。長輩也要拱手還禮,還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恰當的祝賀年節。如“萬事如意、早生貴子”;“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發憤讀書、進學高升”、“聰明智慧、易長易大”等等。祝詞一般切合來人的身份與希望。拜年後即熱情招待,燒茶後吃飯。燒茶是以麵條、豬肉、雞蛋、雞腿等滿滿裝一大碗,可飽飽地吃一頓。雞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給外甥或女婿吃的。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個糖鮮蛋招待。皖南一帶,習慣用五香茶葉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寶”。每人最少三、四個蛋。如果兩個蛋是失禮,這意味著“滾蛋”。“敲門拜年”,是皖西一帶正月八年級的禮俗,就是拜年者不進門,只在大門外呼喚拜年,雙方只是相互招呼。如客在門外敲門呼喚:“開門拜年,開門拜年。”主人在門內回答:“勞賀勞駕,您是那位?”客答:“我是某某,前來府上拜年。”主人在門內致謝:“勞駕勞駕,謝謝!謝謝!”這樣三言兩語,一喚一答,就算拜了年。這樣禮儀簡單,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鄰右舍普遍的走訪問候,既簡單又盡到了禮俗。

送年

正月初五,霍邱一帶早起放鞭炮,謂之“送年”。撤掉堂屋裡的供品,倒掉家中積存幾天的垃圾,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程式。但有些地方稱初五為“小年”,又叫“破五”,要放鞭炮驅惡避邪,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晚上,小孩提燈籠跑屋前屋後和路口井邊放爆竹

結論:縱觀古今許多習俗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這些變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而像古代豐盛的大餐逐漸就被不如上館子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第三,過年載體的缺失,因為春節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由於現代與傳統社會之間反差比較強烈,故而的確有許多習俗難以融入現代社會,喪失了賴以存在的載體。

總之,春節民俗的繼承與否,它需要大家聚集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應對,我們既不能坐視傳統習俗的消失和變異,也不能漠視新奇習俗的注入,阻礙春節民俗進一步發展的活力。而應該像魯迅先生描述的“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待,要“去粗取精”。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2

一、 辦年貨

1. 調查地點:家裡

2. 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著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裡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著。然後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裡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著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 調查地點:小姑家

2. 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媽媽就拉著我起床,說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乾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開啟大門,定睛一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後,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麼也不通知一聲?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後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著,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乾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裡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著。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悅;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裡買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調查地點:我家

2. 調查內容:衛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一做衛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說不做假把式,我們一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著圍裙,拿著【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臺;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

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臥室。

“滴答——滴答——”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乾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臺上一塵不染;地面幾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鏡子一樣;桌面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著這屋子裡窗明几淨、清清爽爽,心情便跟著舒暢起來了。

是什麼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3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為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為,年糕象徵著“年年高升”,桔子象徵“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裡裡外外大掃除,俗稱撣簷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裡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九年級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種,現在,春節來臨,人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篇14

春節年關將至,熱烈的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著每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味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著彼此的幸福和喜悅,收穫著美好生活的點點滴滴。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情勢。每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風俗,他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正是由於差異的存在才彰顯了民族的特點,也代表了民族的傳統信仰。另外,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這些風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經過冷假的仔細調查和走訪,我逐步地把我所在地的節日風俗整理在一起。在整個程序裡我既體會到傳統節日風俗的重要性,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義。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的過年時的節日風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歡樂過大年的衝鋒號。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樂和和地圍桌吃飯、聊天,分享這一年的收穫和喜悅。在我們這裡小年夜是農曆的十仲春二十三號。在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會到祠堂(我們當地的話叫做“廳屋”)祭祖,這個儀式是要整個族人都參加。

2、掃屋

過年的時候,甚麼都需要有個新面貌,所以連屋子也不例外。“掃屋”也稱“掃塵”,從字面意思也能夠知道是打掃衛生。一般情況下“掃屋”是定在二十四號。由於現在的人都不太講求之前的規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能夠了。“掃屋”在當地寓意為掃往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好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參與進來。

3、做年糕

民以食為天,吃才是最實在的事情。所以過年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吃的東西——年糕。我們當地的年糕都是手工製造的,自給自足的。現在還保持著相當傳統的***,都是比較古老的製作方法。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時代”的工具——石磨。首先製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將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狀,這個程序完全是靠力氣來完成的。 有了“米粉”這個原材料就能夠開始製作年糕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後得出圖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為步步高昇。這類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來很有韌勁,是不錯的過年佳品。

4、貼春聯

這是過年重要的風俗,在很多地區都很流行這樣的傳統。除舊換新是很有必要的,由於每家都希看新年有新氣象,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春聯也不例外。春聯的貼法在我們當地還是儲存著古老的傳統。比如哪一個貼左側,哪一個貼右側都是有講求的,還有就是很多春聯都是那些老一輩的人自主創作的,完全手工製作。這樣的春聯既有特點,又能正確的表達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看與祝願。

5、大年三十

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慶的一天。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變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當地人很早就吃過晚餐,然後家裡的人都出轉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開心的人,由於他們可以在這一天玩個不停——放鞭炮、玩遊戲、買東西。我們當地還有一個老風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點要祭祖。大家都會把自己預備好的年貨供奉給先人,乞求保佑平安幸福。這個儀式完成後就是熱烈的時候了,各家各戶會縱情地燃放鞭炮,煙花。熱烈的氣氛會隨著漂亮的煙花和響亮的鞭炮聲直到天亮。

6、長壽米粉

開年第一天是歡樂的一天,家家戶戶瀰漫著幸福,分享著快樂。大年七年級,所有小孩都要起床很早,然後見到大人就要問候。這類不變的風俗一直被默默的傳承下來。這一天的早飯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開心的吃著米粉,沉醉在歡樂的氣氛中。由於米粉外形都很長,所以它寓意著健康長壽。因此吃米粉的時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長越好,這是對他們的祝願。

7、回外家

人人都說“嫁出往的女兒,潑出的水”,可是我們當地嫁出往的女兒每一年的正月八年級都要回外家。每一個嫁出往的女兒都會精心預備好要帶回往的東西,而且還要帶上孩子。實在她們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兒回來就已很開心了,根本不會在意他們有無帶東西來。親情是永久沒法割捨的。有哪一個父母不惦記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個子女不想家的?

隨著大年初五的帶來,人們歡樂的情緒開始沉澱下來,為新的一年奮鬥做好預備。這一天被當地人稱為“散節”,意味著歡樂的春節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調研也隨著“散節”的到來畫上了美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