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春節的小故事18篇

節日慶典 閱讀(1.19W)

春節的小故事1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春節的小故事18篇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故事點評

春節是在每年的年尾,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過年這一天可以跟爸爸媽媽呆在一起守歲,還有紅包領哦。過年也是最豐盛的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家人開開心心喜喜慶慶在一起。小朋友認為你過春節最重要的是什麼?

春節的小故事2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候,夜晚出去遊蕩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傳統習慣。

春節的小故事3

從前,有一種怪獸名字叫“年”。它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裡,不會怕年獸,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好辦法。春節快到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爆竹,煙花。

春節的小故事4

早上打電話給奶奶,才聽到她的聲音,我就已經是歸心似箭了。快過年了,真好!有時間回家看奶奶了,真希望時間能過得更快些。

放下電話,奶奶那慈祥的臉龐浮現眼前,思緒又飄到多年前。我六歲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直到我國中畢業。奶奶每天都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和爺爺,她永遠是我們家起得最早,睡的最晚的人。每天早上我還沒起床,奶奶就早早起來為我們準備早餐。為了我們,他總是變著花樣的'做,她做的包子饅頭可好吃了,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我生病了,最辛苦的人就是奶奶,有一次我發高燒,奶奶背起我就往醫院趕,我們學校離人民醫院半小時的路,趴在她背上,我清楚的看到她臉上不停流下的汗珠。我說自己能走,可奶奶還是一直揹著我到醫院,累得她汗如雨下,我看著好心疼。記得有一次奶奶有事去箇舊,才去了幾天,她就寫信來給爺爺,信上全部是叮囑爺爺要怎麼照顧好我。奶奶雖不在我身邊,我卻時刻感受到她的關心與牽掛。

從小奶奶就教育我要尊老愛幼。以前我們家住四合院,院子裡常住的都是老人,有個爺爺腿腳不太方便,我放學就去幫他提開水,有天偷懶想不去,奶奶就說:“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要一直做好同一件事,並堅持下去。”我聽了很慚愧,之後再沒有過此念頭,直到那個爺爺病逝。我好難過,好失落。再沒機會幫他提水了。那一刻我發現,原來能有機會去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奶奶是一名國小老師。她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老師。她對學生很嚴格,也很好。放學了,有時候奶奶會領幾個她的學生一起回家。就是當天的課程還沒全學會的就繼續教他們,直到他們學會。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老師。

春節的小故事5

過年了,聽到窗外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菠蘿兔立起長長的耳朵,像個彈簧一樣跳了起來,嚥下嘴裡的胡蘿蔔餡餃子,說了聲“我也要去放鞭炮”,就拿起早就準備好的鞭炮,像箭一樣飛到屋外。

小靈光緊跟著飛了出去。

笨笨牛、溜溜猴他們早就在小區裡放起鞭炮來了。

菠蘿兔也和大家開開心心地放了起來。

放過鞭炮,菠蘿兔回到家,心想,今天玩得太開心了,我得把這件事記下來,想到這,他拿出日記本,寫起了作文

放鞭炮

“噼裡啪啦……”轉眼間,春節來到了。在春節,放鞭炮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習俗,這便成了我們小孩子的樂趣。

除夕晚上,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跑了出來,看著手裡的鞭炮,比誰的鞭炮更有特色,誰帶得更多,那鞭炮便成了大家在一起炫耀的資本。剛上學的孩子們放起了“噴炮”,再大一些的孩子放起了最近流行的臭氣彈,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畏懼,放起了“三層樓”“小鞭炮”“雙響炮”。我放的煙花就像一條盤旋而上的火龍,火光映照著我們的.笑臉,好像在和我們一同歡慶新的一年的到來。

放鞭炮,是我們孩童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我們的童年更加快樂,擁有了一份更美好的回憶!

春節的小故事6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

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春節的小故事7

“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故事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著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這夥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裡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民眾鮮明的愛憎。

春節的小故事8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非常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那時候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且希望能夠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為紀念他,就把七年級定為“年”。

春節的小故事9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春節的小故事10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的風俗與傳承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的小故事11

每說到春節,大家想到的應該都是幸福和快樂吧!春節那一天,人們都會穿著自己的新衣服!大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當然!我也很喜歡春節!同樣,春節也有許多的習俗!這些習俗都是有一個個小故事哦!

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這些小故事!

熬年守歲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吃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會返回到山林中去。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三、貼福字的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春節的風俗小故事!

春節的小故事12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裡面,人們管它們叫“年”。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出沒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

春節的小故事13

樹林裡有一棵松樹已經100歲了,很受尊敬,大家都叫她“松樹奶奶”。

當松樹奶奶百歲生日臨近時,全樹林都在想,怎樣才能讓老人高興呢?小青蛙聽說樹木都喜歡用蘑菇打扮自己,於是建議兔子採摘最美最美的蘑菇,再讓松鼠把它們掛到松樹奶奶的樹枝上。不過,還是花公雞說得好,“可以直接問問松樹奶奶,她喜歡什麼禮物?”“謝謝大家,孩子們!”松樹奶奶抖動樹枝沙沙響。 “我有一個久藏心底的願望,我已經99次在綠色的夏天過生日,我總想,這次過生日能不能穿上一件過年時才能穿上,用白雪織成的鬆軟輕巧的衣服呢?可惜,你們連一片雪花都沒有!”

樹林裡的居民開始發愁了。說來也巧,這時一隻白蝴蝶落在了貓姑娘的爪子上。貓姑娘頓時想起一個問題:“蝴蝶小妹妹,你有許多好朋友嗎?”“許多,許多,樹林裡、草地裡,還有田野裡……”“都是白的嗎?都既軟又輕嗎?都像雪花嗎?”“是的'。”

就這樣,在松樹奶奶生日那一天,所有的孩子們集合在一起。貓姑娘說:“親愛的松樹奶奶,請您閉上眼睛!”當松樹奶奶重新睜開眼睛時驚呆了:她的每根樹枝上都落著一隻輕飄飄的白蝴蝶,抖動著翅膀。白蝴蝶——“雪花”。松樹奶奶高興極了。孩子們一遍遍地祝福:“新年好!生日快樂!新年好!”

春節的小故事14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春節的小故事15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都是差不多的,熱鬧、喜慶而祥和。

春節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張羅這張羅那,但是,卻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臥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便急切地盼望著春節的到來。

除夕那一天晚上,當然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三口人一齊靜靜地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偶爾外面傳來幾聲鞭炮聲,也會覺得特別有趣。電視裡搞笑的小品,優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笑聲伴隨著窗外的鞭炮聲,顯得氣氛愈加歡樂。

終於要正式過年了,拜年就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說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等,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主人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於是心裡盤算著這錢該怎麼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到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個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到處做客,豐盛的飯菜,炫麗的燈光,大人們喝酒時的祝福包圍住了我,而我呢?則和哥哥一人拿來一大瓶飲料,東東快快地喝了個夠,哪曉得一會兒我的肚子便疼的厲害,難受極了,後悔啊。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已經上學了,新學年的開始,將意味著春節的結束,但在這一天,我們家還是要吃元宵的,過年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照舊的笑聲,照舊的喜慶,照舊的開心。

就這樣,快樂的春節過去了,每當細細回想是,總會不禁笑出聲來……

春節的小故事16

我的老家在我小的時候是很重視過年的,雖然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不是很富裕,在我的記憶裡,年味十足。貼紅對聯,穿新衣服,吃肉,放鞭炮,吃糖果,都是我念念不忘的細節。

那個時候,我們那一幫小孩子最盼望著誰家殺豬,或者辦喜事。秋後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有的人家要給自己的兒子娶媳婦,這在莊稼院裡是個大事情。在我七歲那年,我們大隊那條街上,外號叫疤瘌眼的人家要給大兒子娶媳婦,在娶媳婦的正日子(就是舉行結婚儀式的那一天)之前幾天要殺家裡養了大半年的豬。村裡的屠戶王二愣子專門幹這活兒。肥豬一般都是前一天就不怎麼餵食了,第二天王二愣子用一根繩子做個套子,三四個人把肥豬給套住,王二愣子拿著一個鎬把一棒子下去,肥豬就打昏了,然後就開始拾掇開了。給豬放血,吹氣,在開水裡燙毛刮毛,開膛破肚。如果這家人家是個大方的,就會給我們這些小孩子每人幾塊糖吃,或者給一兩塊“餅乾”(類似於餅乾的麵食,油炸過的,好吃得很),小孩子就歡天喜地鬧鬧哄哄撒著歡兒地走了。

那個時候家裡給我買鞭炮,但是很少,我記得二踢腳才買了20個,小炮買了5掛(100響的),我每天眼巴巴地看著這些鞭炮,總想找個機會放一個聽聽響,但是不敢,怕捱打。我的哥哥會額外的給我一掛小炮讓我玩。我就拿著一盒火柴找小朋友顯擺去了。我把小炮放到牆縫裡放,放到瓦片裡放,放到牛糞裡放,放到玻璃瓶子裡放,放到狗眼前方放,反正就是覺得這樣好玩。好玩的結果是出了小小意外事故。我在扔點燃的鞭炮的時候,沒有掌握好時間,結果小炮在手裡炸了,幸虧小炮威力小,只是把指甲炸劈了。把小炮扔到玻璃瓶裡那次最危險,因為三個小孩同時往玻璃瓶裡扔小炮,結果是玻璃瓶子被炸裂了,幸虧沒有炸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極有可能將眼睛炸瞎了。有人當了“叛徒”,我們幾個小孩子回家後都捱了打,打得很重,鬼哭狼嚎的。就這事記憶猶新,難以忘記的。

最令人噴飯的事情是吃肉。我記得有一年家裡買不少肉,還燉了雞,看著家人弄肉煮肉,我眼巴巴地瞅著,饞得直流口水呢。姐姐偷偷地給了我幾次肉吃,也不管熟了沒有,塞到嘴裡就使勁地嚼,就是覺得特別地香。臘月三十那天,正式開始吃年飯,我猛吃雞腿,肥肉塊,吃得滿嘴流油,那吃相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家人一再說慢點吃,慢點吃,別噎著,別嗆著,我根本就聽不到這些話。撐得直打嗝,才戀戀不捨地放下碗筷。結果是晚上睡不好覺,翻來覆去睡不著,就是因為吃多了撐著了,還不停地喝白開水,老是覺得口渴。折騰到後半夜,拉了兩趟屎,感覺肚子好受一些了,才哼啊哈呀地勉強地睡覺了。就老是覺得做惡夢,被狗咬住了,被貓抓住了,被人追著打,被人打的滿身是血,都被嚇醒了,結果一晚上沒少受訓斥。結果是從七年級到十五看見肉就難受,沒有一點胃口,沒有一點吃肉的慾望,那一次真的`吃傷了。直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多吃肉,而且只喜歡吃瘦肉,肥肉現在一點也吃不了了。

童年裡過年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有很多的可笑的事情,有很多的細節都淡忘了,隨風遠去了,留在記憶裡的就是童年往事的花香和暖暖的關愛,能夠被記住的細節就是最美的部分。最美的部分,就是我歲月裡的最燦爛的,永遠也不會忘記,是我生命裡最寶貴的財富,值得我細細地品味,欣賞,迷醉。

春節的小故事17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裡,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春節的小故事18

守歲傳統,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傳統,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傳統的習慣。

守歲傳統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傳統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