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元宵節故事集錦15篇

節日慶典 閱讀(1.99W)
元宵節故事1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故事集錦15篇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一起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1.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聚會,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另有一說是元宵[1]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4.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故事2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訊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節故事3

據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裡迷路了,肚中又飢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的。開門的是位老婆婆,她家裡很窮,沒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團成圓球,在湯裡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讚賞,問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裡團團圓圓的,就順口說這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裡想念湯圓的味道,就讓御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的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的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學者懷疑這是一本偽書,所以這個關於湯圓起源的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元宵節故事4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東方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人終於團圓。

元宵節故事5

丁丁是我前同事一個大哥家的孩子,我特別喜歡他,長得和我巨像,小眼睛小耳朵簡直和我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和大哥卻一點不像,也不知道他們做沒做親子鑑定,呵呵。

昨天我又見到了丁丁,因為他爸爸要出差一段時間。好吧,因為他媽媽圓圓說做了很多醬大骨頭,一大鍋排骨,還有醬牛肉。我本來不想去的,但是擔心自己不去,他們吃不了那麼多,浪費了多可惜啊,何況他們家還有好酒。

丁丁一看到我就纏著我給他講故事,我就給他講呀,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

元宵節故事6

爆竹聲中,迎來了我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元宵節,早晨起床當然該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籠裡,毛巾蓋著,鋪著紅紙。煮好的元宵,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咬一口,燙燙的黑芝麻滾入心脾,舌頭上留著那種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著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節又稱“花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看花燈,花燈的品種很多,有的是加菲貓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紅色的小鼻子,櫻桃似的小嘴。一開啟開關,加菲貓中的風車“呼”的一聲,風車旋轉起來。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間拉著小提琴的小女孩還唱著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點般的眼珠,然後薄紗似的飛翼,一節一節的尾巴,只要推一下開頭,蜻蜓綠色的飛翼就有節奏地跳起舞來。我買了一個蓮花形的燈,小巧精緻的蓮花,葉子上白裡透紅,閃著明亮的光。

亞細亞超市的門口有兩條龍,龍頭上戴一顆珠子,兩邊頂著白色的龍角,黑亮的`大眼睛,鋒利的牙齒,一副威風凜凜的模樣。今年是鼠年,龍身上站著幾隻神氣十足的老鼠,然後大大的耳朵,在向我們招手呢…

元宵節猜燈謎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走在南峰服飾廣場裡,然後到處都是燈謎。“飄雪下雨(打一成語)”,“落花流水”,爸爸興奮地說。“回答正確”售貨員小姐說。“自小在一齊,目前少聯絡(打一字)”,會是什麼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孫。

這個元宵節過得真搞笑!

元宵節故事7

1、元宵節的由來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元宵節的簡介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元宵節吃什麼

吃湯圓,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元宵節故事8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太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太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太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太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太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的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元宵節故事9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在這一天,孩子們都跑去看耍龍燈和舞獅,在人群中蹦蹦跳跳;姐姐妹妹拉著手一起去觀燈,拍了不少美景;哥哥弟弟在一盞盞燈前駐足思考,競猜燈謎;父親母親在家做花燈,其樂融融;最後,一家人再聚一堂,喝下一碗暖暖的湯圓。

元宵節的傳統至今每一年都還在延續,那麼這些傳統又從何而來呢?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

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的唯一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

當晚,城門大開,宮外燈火通明直通進宮內,元宵姑娘因此終於見到家人。此後,每到正月十五,為了保平安,便形成了吃元宵的風俗。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節日的佛教禮儀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

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

笑面虎一想,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效仿,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大怒,降旨斬龍王。龍王死後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

於是他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其中有人提議,將竹木和彩紙炸成龍的模樣,並在每節柱內燃起火光,由十來個人拿著舞動,龍就像活了一樣,也可讓龍王解了心頭的心願。

後來,龍王果然沒有擾鬧皇宮,每年到了這一天,民間就會舞龍燈,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早在西漢時期,武帝派張騫打通了西域,制服了匈奴。從那以後,西域許多國家都年年給漢朝進貢。

東漢章帝時,大月氏國給漢朝送來一頭獅子,讓漢朝在一年時間內馴服。如果馴服了,他們就年年進貢,永遠歸順漢朝。如果馴不服它,就從此斷絕往來。

起初,漢章帝認為舉國上下找個人馴服獅子實在是輕而易舉,但幾個先後來馴獅人要麼被嚇死要麼被咬死。後來,一個馴獸師無意將籠子開啟,獅子怒追咬人,旁邊的武士只好叫人亂棍把獅子打死。

皇帝聽說獅子被打死了十分惱怒,眼看要到大月氏國來觀賞馴獅成果的時間。這時,帶頭打死獅子的武士向皇上稟報,說他可以讓死去的獅子起死回生,求陛下給他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

轉眼到了春天,各國貢使來朝,漢章帝大設宴席招待。漢章帝讓馴獅人領著金毛獅子進入宮中。只見馴獅人手執繡球燈,逗引獅子,獅子時撲、時躍、時打滾、時抖毛、時吼叫,真是百依百順。各國的來使看了,都稱讚漢室大有人才。大月氏國王得知後,不敢藐視漢朝,就按規定,年年進貢,永遠和漢朝合好了。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武士剝下了死獅的皮毛,請了兩個人,披上皮毛,扮演獅子,才得以矇混過關。不久,這件事便傳到了民間,老百姓們認為耍獅子為國家爭了光,便用木、泥、布做成獅頭,用麻做成獅皮,仿照表演,耍獅子就這樣傳開了。

不知道聽了以上的幾個小故事,大家對元宵節的習俗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樣的印象呢~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尊重傳統,將流傳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

元宵節故事10

每年農曆的一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一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一月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傳說有多種,我最喜歡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隻守護天宮的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一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兒想出個好辦法,她說:“在一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一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幾個夜晚都是如此,他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一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一直流傳到現在。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以此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故事1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XX多年前西漢時就存在了,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議佛教,聽說佛教有一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莊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元宵節。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一般是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燈籠上讓人猜。

我喜歡猜燈謎,喜歡有趣的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12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朝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朝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元宵節故事13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太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太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太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太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太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的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元宵節故事14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元宵節的故事和名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元宵姑娘

漢武大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大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大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大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大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訊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訊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經典名人

1.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3.漢武大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4.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裡最浪漫的人。

5.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6.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元宵節裡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裡最凶殘的皇帝。

9.賈似道:第一個製作燈聯的人。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兩易其名的人。

元宵節故事15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正月十五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