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精選11篇)

節日慶典 閱讀(2.09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精選11篇)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1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於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

①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

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話題。接著通過觀看卡通視訊,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最後通過觀看賽龍舟視訊,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幼兒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粽子的製作方法,嘗試手工製作粽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麼內容?

(3)這是什麼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麼?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幼兒觀察圖片,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裡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裡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後說說自己有什麼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麼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瞭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粽子。

(3)幼兒品嚐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延伸

(1)教師將手工製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動手製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後,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看圖片、採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3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4、通過參加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準備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 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 請部分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朋友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 小朋友自由和爺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粽子。

請奶奶向小朋友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粽子。

(2)、做龍舟、划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比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為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為他們搖旗吶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的傳說及相關習俗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孩子興趣濃,熱情高漲。

2、這節課通過三個小活動,讓幼兒與爺爺奶奶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孩子親自參與了活動。鍛鍊了孩子動手能力,增進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瞭解。

3、從這次活動整個開展情況來看,我覺得孩子們積極性還是比較高,同時也得到爺爺奶奶的密切配合,但我覺得爺爺奶奶及孩子他們知道的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提高。

4、此次活動,自我覺得參與度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對孩子的服務質量。

5、從這節課中,我也有所思,如果讓我在開展同樣的活動,我會採取更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積極參與,和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小百科,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4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嚐嚐,共享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粽子,鴨蛋,香包,圖片

活動過程:

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每年的農曆五月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他。

二、端午的習俗

1.小朋友,今天,我們的、教室的門上掛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掛呢?

2.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1)掛艾葉:淨化環境,驅蟲驅蚊。

(2)賽龍舟:划船救屈原。

(3)吃粽子:屈原死了,投河餵魚救屈原。

(4)配香包:驅邪的意思。

三、學習兒歌《賽龍舟》

四、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

今天,小朋友們帶了了許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摸摸看,想一想,它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2.認識粽葉

粽子上的陣陣清香是從這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嚐並講訴粽子的餡以及它的味道。

4.小結:粽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活動反思:

在活動前,我擔心這樣的社會活動幼兒大概不會有多大興趣,但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卻令我興奮:當我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時,幼兒聽得非常認真,他們的小臉上出現的'是敬佩的神情。在聽到屈原投江自盡的時候,他們的神情暗淡下來,一副副傷心的表情。有的幼兒還把從爸爸媽媽那兒聽來的別的來歷和習俗講給大家聽。有的幼兒還說出了門上插艾草、小孩戴“長命縷”等習俗,看來幼兒的知識經驗儲備得還是不少的。

活動中,幼兒又進一步的知道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和緣由,使幼兒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瞭解.

在學習兒歌賽龍舟的環節中,強烈的激發了小朋友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很認真地學習,非常的好.

最後的吃粽子環節,小朋友又特別的開心,使活動達到高潮.

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5

活動目標:

1、知道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2、增強幼兒撕貼和疊小船的技能

3、參與節日遊戲。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閱讀區:投放與端午有關的圖片、書籍。手工區:投放各色彩紙、小船模型、畫紙、手工紙。

數學區:投放畫好的船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通過談話引出主題)

老師:小朋友們好!明天我們就要過節啦,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嗎?

(幼兒回答)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吧!明天是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我們大家就要吃鹹蛋吃粽子還可以去觀看划龍舟的比賽,老師小的時候就會去觀看這樣的比賽哦。你們看過划龍舟嗎?

(幼兒回答)

老師:沒有關係,我們現在看看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的'一些圖片,看看是怎麼樣劃龍船。

(播放圖片)

老師:好的,看完了圖片現在我們回到這節課的主題吧,今天我們的區域活動也是跟船有關係哦,老師在各個區角都準備了一些材料。

在閱讀區放了一些圖片,小朋友們可以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們吃的粽子是什麼味道,你們乘過哪些船?

手工區的小朋友可以給小船塗上顏色或者來製作小船,製作好了小船老師幫你們寫好名字在我們的牆上進行展示,所以請小朋友們要認真的做,好嗎?

數學區的小朋友可以通過點卡來買賣小船,或者給小兔子分一分小船,一定要數清楚數量哦!

(常規提醒)

老師:好的,那老師希望小朋友們能夠自覺的使用進區卡,不要爭搶,在自己的區角要耐心的跟小朋友們一起活動,不要鬧哄哄的。

(幼兒自選區角,老師適時指導。)

三、活動結束。

收拾操作材料,展示個別效果比較好的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

提出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讓幼兒學習好的榜樣。

課後將幼兒作品展示在牆面上供幼兒和家長繼續欣賞。

活動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於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幼兒園活動目標基本上分三個部分,認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兒體育活動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到的技能和產生的情感。對於技能方面,還要注意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如"走,跑,跳等"。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只重視整體技能,如"協調性,靈活性等"。此次活動目標的設計就忽略了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

教師的語言很響亮,也很簡潔,這也是幼兒體育活動所需要的。但語言不夠自然,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加強鍛鍊。體育活動雖然注重活動的設計,但語言相當重要,並且有它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幼兒體育活動。

口令和佇列是體育課的基本要素,幼兒體育活動同樣如此。此次體育活動口令和佇列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口令不夠規範。這方面的問題在以後的體育活動中更要重視,要注意平時的點點滴滴。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6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影;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匯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嗎?是什麼味道?過什麼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麼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並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划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裡餵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影,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看賽龍舟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4.瞭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嚐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週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瞭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裡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佈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影,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後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裡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遊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7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裡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粽子,並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粽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8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觀看奶奶包粽子,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3、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5、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flash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葉、大米、紅豆沙、蛋黃、

線、剪刀等。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5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吃什麼來慶祝節日的?為什麼在這段時間裡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誰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 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

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幼兒交流吃粽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粽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裡面有不同的餡。

4、幼兒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們包過粽子嗎?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粽子吧!

(1)幼兒分組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引導幼兒為阿姨拿、放材料,邊看邊交流。

包粽子的順序是什麼?包粽子時需要注意什麼?

(2)與幼兒交談:通過看包粽子、學習包粽子的過程後有什麼感受?

5、幼兒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分享粽子。

6、師生共同小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活動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本活動我們以繪本故事灌入始終,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通過粽子、龍舟、香包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後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PPT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我們桐城人們端午節有吃杏子、鴨蛋、綠豆糕、掛艾葉菖蒲驅毒避蟲的習俗。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最後讓孩子們品嚐了粽子,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9

活動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裡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字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幼兒園大班社會端午節教案及反思三篇這篇文章共11272字。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10

教材分析

活動一端午節賽龍舟(語言)

《端午節賽龍舟》是一個情節生動易於幼兒理解的兒童故事,以端午節的由來為線索,描繪了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國盡忠卻慘遭陷害而傷心投江,人們借划龍舟、投粽子驅散江中之魚,保護自己敬愛的英雄。故事形象鮮明,情節耐人尋味。活動中通引導幼兒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體會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萌發幼兒的崇敬之情。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初步瞭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2、能說出人們為什麼喜歡屈原,用什麼方法保護屈原的'身體。

3、對愛國主義屈原產生崇敬之情,萌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

4、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5、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1、和家長一起蒐集賽龍舟資料,瞭解賽龍舟的傳說。

2、教學課件

活動建議

1、播放賽龍舟圖片,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提問:這是哪個節日的習俗?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人們為什麼在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2、利用教學課件,採用關鍵中斷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初步瞭解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習俗的由來。

(1)故事第1段後提問:每年端午節這天人們會做哪些事情?引導幼兒說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2)講述故事第2段提問:人們為什麼喜歡屈原?讒臣為什麼要把屈原趕走?他們是怎麼做的?楚王又是怎麼做的?楚國最後怎麼了?引導幼兒理解屈原的偉大成就和精忠報國之心以及楚王聽信讒言導致亡國之痛。豐富詞彙:讒臣、吞併。

(3)講述故事第3段提問:屈原為什麼傷心?他為什麼要投江?引導幼兒理解屈原因報國無門,不願受喪國之辱而投江。並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感受祖國的強大和生活的幸福。

(4)講述故事第4段提問:屈原投江後,他的僕人是怎樣做的?附近百姓是怎樣做的?為什麼?引導幼兒理解人們對屈原的敬愛之情和急於尋找屈原的焦急。

(5)講述故事第4段提問:人們找不到屈原的身體,他們做了什麼?為什麼?引導幼兒理解人們對屈原的敬愛之情。

3、完整欣賞故事,引導幼兒理解屈原的悲壯經歷,激發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

討論:屈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人們為什都很敬愛他?如果楚王信任他,採納他的建議出國會怎樣?

4、播放人民代表大會視訊,激發幼兒學好本領張大為祖國做貢獻的願望。

提問:這是在召開什麼會議?為什麼要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才能像屈原一樣為國家提出好建議?

小結: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各地人民代表將人們的好建議通過大會反映給國家領導人,然後共同商量出好辦法,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學好各種本領,長大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白艾、掛菖蒲、飲抹雄黃酒等。利用端午節,開展主題活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可以藉端午節,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

幼兒園活動教案《端午節》含反思 11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樂於參與體育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瞭解中國農曆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麼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瞭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並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教學反思:

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