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端午節見聞作文10篇

節日慶典 閱讀(1.47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見聞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見聞作文10篇

端午節見聞作文1

又到端午節了,又要發頓牢騷了,又要說累了,好累啊……

每到這個時候,總是被親朋好友的粽子包圍,連呼吸都有糯米的香氣。我做為一個偉大的吃貨,對別人的粽子總有些不太滿意,偶爾吃到好吃的粽子,總能讓我心中一陣狂喜。

我老公不太喜歡吃粽子,每當看見我張羅著包粽子總說我自討苦吃,何必費這些事,滿超市都有各種各樣的粽子,想吃什麼口味隨便買就是。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包粽子送親朋好友對我說是件很神聖的事。從一開始就尋找新鮮的葦葉,再用最好的和田大棗,包上北方人最愛的紅棗粽子。也會泡上紅豆和綠豆,放在粽子裡也特別好吃。今年有好友想念家鄉南方粽子的味道,我便也嘗試著包了南方人愛吃的肉粽。材料也精挑細選,用了當地最好的黑豬肉,頭—晚用生抽和大料醃上,聞到肉裡的那種類似香腸的味道就可以包了。包粽子時緊緊的包裹,層層的纏繞,把滿心的真情都滲了進去,裡面也許會嚐到思念的味道。

等到煮粽子時,—般會用農村常用的大鍋,先用大火煮開鍋後再用慢火煮上四五個小時,再保溫悶上—夜第二天—清早就可以吃了。趁熱趕緊給親朋好友送去,再放上粽子鍋裡煮的雞蛋,每一個雞蛋都有煮透了的葦葉的滋味,聞著都覺得香氣逼人,早餐就可以吃這兩樣吃食了。

其實幾個粽子不值幾個錢,但裡面的情意是買不到的,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今天回家看到我爸媽,弟弟和弟妹吃得那麼可口,我心裡無限欣慰,所有的累都蕩然無存了。想像每—個吃到粽子的朋友的表情,也許他們會是開心的。都能體會我包每—個粽子的情意,也有離得遠我送不去吃不到粽子的好友,除了遺憾我不知還能說點什麼呢?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緣分讓我們相遇,感謝他感謝你,感謝一路相識相伴相知。又到端午了,又聞滿是粽香氣撲鼻,又想起了你,對不起,今年的吃粽子的人裡又沒有你……

端午節見聞作文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今年開始,我們國家把端午節也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放假一天,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任務:我們班每個小朋友都要寫一篇關於端午節的日記。我不懂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就到網上瀏覽了很多關於端午節的內容,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重要日子。

傳說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從此人們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活動,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綿延至今,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節日。在網上我還了解到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如: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看到這裡,我想起了今天在牛頭山旅遊時,看到一位阿姨手裡拿著手裡拿著一碗雄黃酒就和一個刷子,在房間和路邊到處灑,我好奇地跑過去問,阿姨告訴我,今天灑雄黃酒是為了祛除毒蛇、蠍子。

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媽媽特意到超市買來各種各樣的粽子,有蜜棗的、豆沙的、排骨的、紅燒肉餡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圍著餐桌,品嚐這粽子的味道,我吃了一個蜜棗粽和兩個肉粽,肉粽裡面的臘肉吃起來香噴噴的,我吃得津津有味的。

吃完晚飯,我們一家人又一起欣賞端午節晚會,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晚會的節目真精彩,有歌舞、有演講,晚會上兩位年級較大的老爺爺演講了關於中國人奮戰的精神,接著還播放了四川抗震救災的人們和災區小朋友一起慶祝端午節的場景,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今年的這個端午節使我印象特別深刻,這一天,我不但瞭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還真正地體會了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見聞作文3

日子在不經意間流淌,恍然間不覺又是一年端午至。猜度思忖間,那是誰的足跡在五月又一次輕輕地踏過了我們的心田,瀰漫了這滿地的情思?生命是一場懂得,那這滿地的情思,又是誰用這溫柔的手掌靜靜地呵護了我們的歲月,煨暖了這五月的端午?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那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裡,我們這顆婉約而柔軟的心房又會被誰的情思再一次的所牽絆?往昔的似水年華,殘留在腦海裡的點點滴滴,兒時散落的.記憶,那此刻又是否會在這五月艾風靜靜流淌的歲月裡,暖暖的又一次找回那些彷彿就在昨天的這一幕幕不曾也不願抹掉的溫度呢?

輕拈光陰,時光流轉,記憶在歲月的渡口沉澱,時間在指縫中悄悄地離去。但有些事情有些記憶,雖然已過去了多年,但每每想起卻總是讓人溫暖不已。記得,人們常說: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人很多事,但每年的端午節卻總是伴隨著我們那些流年往事而漸漸地沁入心扉,在記憶的阡陌紅塵中溫溫的稍稍的停留。故每憶起家鄉的端午節,心中難免有絲絲暖暖的感動。故鄉的端午節,她浸透著一種濃濃的親情。

眾所周知,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悠久傳統,美好風俗。漸而人們在每年的端午節中,也總是用這最虔誠最質樸的心兒寄寓了一些美好的期望,讓我們塵世這習慣了“鑲”著面具的靈魂得以暫時的迴歸。那麼,所以端午節這一天,不光是我們對節日的期待,對美好新生活的祈願,同時也更是我們對無微不至照顧著我們的親人的一種感念。那既然這樣,不如就讓我們藉著兒時星星點點端午的記憶,乘著節日這濃濃的艾風,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慢慢的漸漸地溢滿我們的腦海,讓我們在蘊含的真情中“心中有愛,愛中有心”,一點一滴的學會“用心讀愛,用愛讀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那在五月這個傳統的節日裡,你又會想起誰呢?但我想到的卻首先是我的母親,一個“性情溫順隨和,說話和藹可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恰也正是因為她,讓這一個個端午情暖了歲月,也情暖了端午。

端午節見聞作文4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瞬間又到。想想出來十多年了,還是比較懷念在老家的端午節,甜蜜而又溫馨。在老家過端午節最好的記憶,就是看到笑彎了腰的麥稈——-麥子熟了,端午節也就來了。

端午節在老家裡是最繁忙的節日了。翻滾的金色麥浪,來來往往的人們,戴著一頂頂黃色的草帽,迎著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間,他們邊勞動邊欣賞著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深一腳淺一腳的緊緊跟隨收割機後面,有的在田間地頭等著滿倉而歸的收割機,滿臉的灰塵和汗水也掩蓋不住農人歡欣鼓舞的赤銅色臉。遠觀氣勢磅礴,似千軍萬馬,成為老家鄉村一道亮麗、燦爛的風景線。

端午節當天,天剛矇矇亮大人就要到溝頭河邊,用鐮刀去採割帶有露水的七種不同的枝條,比如艾草、柳條、榆樹條等等,放在家裡晾乾,說如果有摔傷可以燒水療傷。每家每戶在自己家的房門頂插滿艾草,端午節前幾天大人就給自己的孩子準備五彩線,端午節當天天不亮前就要給睡夢中的孩子系在脖子、手脖、腳脖上,這一切就是為了庇護一家老小的平安——避邪。

現在居住在城市,超市琳琅滿目的粽子,有水晶粽、桂圓粽、鹹肉粽、火腿粽等等,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懷念的還是老家的粽子。東鄰西舍的,你家包好送給我,我家做好送給你,花樣繁多,雖說就是來來往往的幾個粽子,卻更能浸透出濃濃的鄉情與親情。我覺得最好吃的應該是用新下來的小麥,用大的石臼搗去皮,在鍋里加點鹼,放上幾片蘆葦葉煮出來的麥子粥,入口品嚐,更能用舌頭“捕捉”到粽子的味道,那種香味常在脣齒間縈繞。

回憶起老家的端午節,心裡別有一番滋味。鄉村的空氣裡,飄散著粽的香甜,讓人充滿了希望,忘卻煩惱,這是城市無法感受到的。

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講,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多種多樣,賦予端午的釋義也越來越多,無論什麼樣的傳說,都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作為端午節的代表——粽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亙古彌香的美食之一。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將綿延千古的愛國情懷。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端午節見聞作文5

今天是6月8日,也就是端午節媽媽早早的起床了,準備了好幾個粽子,中午的時候媽媽買齊了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

後來我查了資料,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還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午的時候我吃了五黃不過雄黃酒真難喝。

至今為止還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見聞作文6

端午放假三天,爸媽打算去姥姥家。姥姥家位於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路程大約230多公里,需三四個小時才能到。

路上。

我們正在阿岱高速路上,阿岱高速路鑲嵌在群山之中。路兩旁的山上能瞧見些許綠色,山腳下的麥子和油菜花都蓄勢待發。麥子的麥芒已經抽出,抖擻著;油菜花田裡一片金黃,那是正等著農民伯伯開採的“金礦”。正當我看的興起時,突然一片黑暗,“欸?咋黑了?”我不禁疑惑道,這時,媽媽的聲音傳來:“進隧道了。”話落,隧道內便亮堂起來。隧道特有的燈發出明亮卻不刺眼的光亮,遠遠望去,那一盞盞燈組成了一道道光束,彷彿通向世界的終極。不一會,視線前方變出現一個半圓形的出口。出了隧道,景色一改之前的風格。道路兩旁站滿了小白楊,那一道道挺拔的身影,好似訓練有素的軍人在盡職盡責的站崗。

停留。

在距離姥姥家六七十公里時,爸爸提議去大墩峽看看,我們同意了。車暫時偏離了最初路線,向大墩峽駛去。來到大墩峽,先映入眼簾的是在路左邊的一條亂石道,星羅布的石塊中穿雜著清澈見底的山澗,澗邊長著不知名的野花,靠山腳的巨石中屹立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青松,鬆上還掛吊著銅陵般的松果,為這峽添加了些詩情畫意。峽中的路,或是用石塊壘成的臺階,或是用木板木條拼成的橋。峽中植物眾多,有樹莓、有防風、有薄荷、有蕨類……

到達。

翻山越嶺後,我們終於到了姥姥家。各家親戚統統迎上前來,幫忙拿東西。姥姥拉住我的胳膊,問東問西,生怕我哪裡過得不好。一番熱情過後,姥姥把我們帶到側廳吃飯。(因為堂屋正在翻修)姥姥家的樣式類似於四合院,院中有一個矩形花圃,圃中長著一棵李子樹和一棵桃樹,樹上掛著一個個青色的果實。樹下是一片草莓苗,長勢正旺。院後是一塊塊田地,地裡種著玉米、蠶豆、麥子、土豆,還有片片油菜花,花海中蜜蜂在辛勤的勞動著,到處洋溢著美好和安逸。

離開。

姥姥家的景色讓人心情愉悅放鬆,我不今感慨。可惜的是,因為我的學業和父母的事業,隔天早上我們就動身出發,去往平安。

端午節見聞作文7

現如今,又到了綠粽飄香的端午節,可又有幾個孩子對端午節有所期盼呢?吃著香甜的粽子,能否品出那段故事呢?遙望星空,是否能隔著霧霾看到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呢?

當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網路上有多少“憤青”猛然起身,抨擊韓國“不要臉”,將別人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但卻沒有一個人在自己身上尋找錯誤,自我反思:這些原本就屬於我們的節日我們怎麼過的?又還記得什麼呢?

當你嘻嘻哈哈向朋友做惡作劇度過快樂的愚人節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呢?當你在為掛滿五顏六色的小禮物的聖誕樹新增裝飾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春節呢?

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節日呢?說到國慶節先想到的是七天的假期,卻又有誰想想幾十年前革命的勝利呢;說到春節先想到的是香噴噴的餃子,卻又有誰想想餃子包含的閤家團圓呢;說到端午節先想到的是多樣的粽子,卻又有誰想想屈原的滿腔愛國豪情呢?就像這樣,我們對於自己的節日只記住了能使自己開心的事情,卻忘記了它本身的意義。祖國的文化在慢慢流失,而一些人卻在當“網路超人”,逞一時之豪氣,卻從不思考引起問題的原因。

高樓大廈在我們身邊不知不覺拔地而起,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尋覓到一條潺潺溪水環繞身邊,睜眼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閉眼是淙淙水聲交織著悅耳蟲鳴的地方了。

是啊,時光的長河正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而端午節是否也在鋼筋水泥間被擠壓進這條長河中,越來越遠,越來越淡呢?

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父輩們小時那種對端午節的期盼了。我們身處的已不是那個只有端午節才能吃粽子的年代了。只要想要,各種形狀、餡料任你挑選。可即使是這樣,粽子已無法勾起我們的食慾,取而代之的是麥當勞、肯德基等洋食品。只要想聽,各民族、各語言的歌曲任你聽,可即使再美妙,也無法找回兒時奶奶教我兒歌的樂趣了。

如果,我們再不試圖挽回,恐怕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端午節,還有其他的傳統節日。隨之而去的還有我們的快樂、嚮往與追求。你可曾知道,我們正在閃爍的霓虹燈中迷失方向!

端午節見聞作文8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處處充滿了民族、民俗的文化,在此,我們藉助這個契機進行家園共育。

端午節這個民俗的節日中蘊含了很多的教育價值,在這個隆重的節日到來之際,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邀請家長參與課程,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包粽子》,讓孩子們更好的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在此之前,我們邀請了會包粽子的家長,主要以奶奶爺爺為主,積極地參與了進來,同時,在活動當天我們準備了充足的包粽子的材料,如:粽葉、糯米、蜜棗、花生等等,活動在小朋友的期待中拉開了序幕,大家圍坐一起,爺爺奶奶們首先和小朋友們分享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小朋友先說,爺爺奶奶來補充,如:賽龍舟、食棕、帶香囊、端午插艾等等,接著爺爺奶奶很細緻很認真的給小朋友們講解並實踐了包粽子的方法,從小朋友的表情中看到了滿臉的崇拜,眼神中透出了迫不及待,終於輪到小朋友開始,一個個小傢伙帶著大膽嘗試不服輸的精神,小手不斷擺弄著,一次不成功再來,有的小朋友直接走到奶奶的身旁舉起自己的小粽子說:“奶奶這樣對不對,奶奶再怎麼做?”當奶奶對著這群可愛的孩子們豎起大拇哥時,孩子和家長的臉上都露出了快樂的笑容,同時這裡面還有幸福的音符,整個活動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著,開心、有序。大家齊動手,滿滿一桶粽子完成了,看到自己親手所做的成果,無比的開心。

在這個活動中,不僅有家長對端午節的講述,還通過視訊的方式向大家呈現了端午的由來及習俗,讓孩子在看、聽中更加深入的瞭解了端午節。

活動到此並沒有結束,下午我們活動繼續進行——《品粽》,吃著自己所包的粽子,流露出了濃濃的香味,不僅包的過程開心,吃的過程更是溫馨。

通過這次家長參與讓孩子們收穫頗多,不僅知道了包粽子的方法,增加了對民俗的瞭解,同時,親身體驗了生活,總之,本次活動快樂多多,幸福多多,溫暖多多,期待下一次家長的參與,我們會繼續努力,做到更好。

端午節見聞作文9

無論賽龍舟的號子喊得有多響,無論糯米粽的清香飄得有多遠,想來,大凡有點詩心、詩情和詩性的人,都會在心中闢一塊靜地,面對清風明月,在意念中燃一炷祈願的線香、把一盞惜別的薄酒。不為別的,只為祭奠北川那50位被震災奪去生命的詩人,企盼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尋到魂靈的歸依。都說時間是撫平精神創傷的良藥,可一年時間過去了,對逝去詩人們的痛惋和懷戀之情,在詩歌發燒友的心中,依然未有絲毫緩減。

不是因為小小縣城竟然擁有一個詩社所帶來的驚撼,也不是因為心存詩性者的情感都太過脆弱,而是由於,逝去的北川詩人們用他們的生命,吹皺了泛娛樂化時代日漸落寞詩壇的一泓春水,讓詩歌悄然滑向邊緣的尷尬處境發生了微妙改觀。

正因為此,北川詩人們的離去才讓人尤感不忍,他們定格在人間的最後一個片斷才令人唏噓不已。雖然至今還不知曉他們每一位的名字、性別和年齡,然而,在愛詩寫詩人的心中,卻早已為這些對詩歌持有拳拳之心的無名氏,樹起了一座無形碑碣,並鐫刻上“北川詩人”這四個蘊有特定含義的銘文。

過去的北川縣城沒有了,傷碎得再也拼不出一個完整的原樣;昔日的北川詩人也飄逝了,匆忙得沒來得及留下一點聲息。儘管物非人非,但我們相信,這並不意味著失去的不會再來,當北川的新城既起,當北川的倖存者重踏上如常生活的節拍,在這片富有靈性和激情的土地上,很快會成長起一批詩歌的唱和者。

因為,震災可以摧毀山川地貌,吞噬生靈性命,但卻切割不斷文化的積澱和傳承。詩歌,作為文化的一個強勁符號和載體,一樣已經潛浸在了新北川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或許,只有等到同鄉們恢復了作詩、吟詩、賞詩習慣的那一天,甚或只有到了新詩社成立、新社員們續寫上覆蘇和振興詩歌夢想的那一日,被無情自然力奪去生命的北川詩人飄逝的靈魂,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安息和告慰。我以為,這一天依稀可見,不會太遠。

端午節見聞作文10

一年一次的端午節來臨了,學校給我放了三天假,我和爸爸媽媽回到爸爸的老家茶陵,陪爺爺奶奶過端午節。三天的假期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也讓我長了很多見識。

爺爺家在茶陵的鄉下,五月的天氣很熱了,爺爺門前到處是綠油油的稻田,我第一次看見了水稻,原來我們吃的大米就是農民伯伯們這樣種出來的;門前的菜園子裡有長長的黃瓜和細長、嫩綠的辣椒;房子兩側各有李子樹、桔子樹和板粟樹,我和爸爸用竹杆把李子從樹上打下來,李子吃起來酸中帶甜,真好吃;旁邊的池塘里長滿了又大又圓又綠的荷葉;晚上,睡在爺爺家裡,能聽見池塘裡青蛙“呱呱”的叫聲。爸爸說,李子只有在端午節後才成熟,才能吃,辣椒也是在端午節後才長出來。

端午節,我還看到好多在外面工作的人們回到自已的家裡,和自己的親人團聚;還看見爺爺家的門上懸掛菖蒲、艾草;大家在一起還要吃粽子。我問爸爸“為什麼在外面工作的人都在端午節回家”。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過節的時候,家裡的人都要回家跟親人團聚。我又問爸爸,“為什麼門上要懸掛菖蒲、艾草;大家在一起還要吃粽子”。爸爸告訴我,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偉大的詩人,他愛國,提倡聯齊抗秦,但遭到貴族人的強烈反對,把屈原除職,發配到沅、湘地域。公元278年,秦國佔領了楚國,五月初五,屈原在汨羅江投河自盡。屈原投河之後,漁夫們划船到河裡撈屈原的真身,有些人還把粽子、雞蛋、米飯扔進河裡,怕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為了記念屈原,才有每年的端午節,才有吃粽子、吃雞蛋的習俗。

我想端午節,不僅僅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接受愛國教育的日子,我們要像屈原一樣愛自己的國家,要認真學習,學好本領,去建設好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