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最新

節日慶典 閱讀(1.93W)

回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歲月的沉澱之中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譬如開齋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茂魯德節等日子。每每這天降臨,回民們便會早早的開始準備節日用品,以全新的面貌來迎接它的到來。那麼,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回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最新
  回族的風俗習慣

因為回族居住分散,各地之間在舉辦婚禮的形式或名稱上難免有一些小的差異,但都是大同小異。通常來說,男家看中某家姑娘,先請親友中的一位長輩或德高望重熱心人,攜帶禮物去女家提親,俗稱“下茶”、“拿盒”或“送問包”、“送說茶 ”。經商議,女家若同意這門親事,即留下禮物,否則當即退還。有時女家無法當場給話,雙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親心切而久等無音時,再次請人攜帶禮物上門催問,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後,雙方共同協商選定媒人各一人,並言定具體日期,準備訂婚儀式,俗稱“送禮”、“下佔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衣料等物,女方回敬以鞋、繡花襪子等,表示這門親事己定。男方接到這些回禮後,即分送給所有親戚共享,客觀上將兒子已經定了終身大事的資訊告訴他們。在定婚後至結婚前的一段時間裡,若遇到節日,男家須按自己的財力,攜帶時令禮物去女家拜訪,女家則也會給予回禮,一般都是點心、牛肉、水果之類的禮品。有的也送錢,這些錢女方會用來購置陪嫁物品,新家庭的大件物品多數是男方出錢,女方購買。但也不一定,看雙方家庭經濟條件了,如女方條件好,不需要男方出錢女方陪嫁品也會豐盛。女方必備的還有床上用品,居家裝飾用品等。訂婚以後,雙方協商具體日期送彩禮,俗稱“送禮”。即帶彩禮去女家送禮。彩禮的輕重,一般按女方的意願和男方的財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還開出禮單,彩禮主要有傢俱、衣料、首飾、現款、羊肉等。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女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婚禮舉行的前一天,男女雙方家庭都要各自家中“做乜帖”,祈禱真主、祝福這樁婚事,同時宴請各自家庭的親友,並進行明天舉行婚禮事宜各自的負責事項和分工,如迎娶、做菜、寫禮單、招待客人等等事宜都要提前安排妥當。男方家庭和親友在這一天還要宰牛(一般是一頭或兩頭)、盤鍋臺、架鍋燉肉、借桌椅等,反正事情很多,親戚朋友不分男女老少齊動員,歡歡喜喜一同備置明天的婚宴。

結婚當天一早,男方派幾名親友帶一禮盒、新衣服、新鞋等前往女家娶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拔汗毛)、洗大淨,稱“離娘水”。有的地方大熱天新娘還要穿紅棉襖,取“豐衣”之“意頭”。待新娘子梳妝打扮停當後,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預示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兒女雙全。送親的人須是雙數,送親宜早不宜遲。再同各位長輩、兄弟、妯娌送親的'一同上車,必須要有一位壓車的男孩,一行人組成送親隊伍,迎親歸來時的隊伍比較大,大車小車、嫁妝車、媒人、嫂子、小舅子大老哥、三姑六姨等,到了男方家門口都不主動下車,要等送壓車錢後才下來,給少了也不行。

鄰里鄉親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車前,用一根繩子系在車頭上,大家像趕牛一樣,大聲吆喝,讓他們向前拉車,這叫往家裡拉扯新媳婦。新郎則圍著接親車跑步轉圈,以示熱烈歡迎。把這些事情做好後新娘子和送閨女的人才下來允許男方人卸嫁妝,然後進門。賀喜的親友自動排成兩行,夾道歡迎。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以示尊貴。待送親人全部下車後雙方親屬鄰里互相高聲道“色倆目”。

接著,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蓋畢爾圖”(我願娶)。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達旦”(我願嫁),阿訇則宣佈:“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然後眾親朋好友向他們“晤吧哩克”(祝賀)! “尼卡哈”儀式即結束。接著,阿訇從擺在面前的盤子裡抓起一把糖果隨手一撒,在座的人飛身搶奪,這是吉利的“意頭”,也是婚禮的高潮。儀式結束後,方能入洞房。

入洞房後,前來鬧床的人們蜂湧而至,有些地方的農村,宴席曲唱家們口唱《恭喜歌》前來恭喜鬧床,併為東家演唱宴席曲。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此外,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

如果男方輩份很大,那參與逗媳婦的人就很多,甚至其中會有一些四五十歲的人對新媳婦一邊滿口嬸子或奶奶的叫,一邊說些玩笑話。如果男方輩分小人就少多了,因為不管歲數大小,只要是輩小就能參與,輩分相同的人歲數要小才能逗,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三天裡頭沒大小”,婚姻喜事,誰都可以逗。

  回族人社會習俗

回族把出生視為一種大禮,保留著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在孕育期,通常稱婦女有孕為“有喜”。詢問時,一般只說有喜了嗎?而不能問你懷孕了嗎?婦女在孕育期還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如不送親,不參加婚札,不見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見送親、送葬的,要儘快避開,不能迎面而行。在飲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讓孕婦吃兔子肉。據說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樣是豁的。也不允許孕婦平時隨意譏笑別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臨產時,孕婦要洗大淨,儘快住進產房,這叫“占房”。

嬰兒哇哇降生後,若是男孩,則在家庭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的人首先踏進產房;如是女孩,要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叫“踩生”。回族認為,孩子出生後,誰先進入產房,孩子的氣質、性質就像誰。這是回族人民一種美好的祝願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後,主人要給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貼(小費),有的還給買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回族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汙垢。這天,主人要款待親戚、朋友、鄉親,祝賀小孩平安無事,長命百歲。而鄉親、朋友在“洗三”這天,給月婆子送長面、油香、鍋塊、雞蛋、肉等營養品,表現了回族內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心同德的風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間缺奶,就讓家裡人拿一個小碗收吃七家面,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滿月後,還要舉行滿月禮,也叫賀滿月。這天,要請剃頭師理齊孩子頭髮,並根據頭髮的重量,相應地向貧窮人施散一部分錢財和物品。同時,將剃下的小孩頭髮,挽成一個小球,用線和沙佈網住,連在小孩的枕頭上,意為壯膽、吉利,健康成長。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還給孩子留小辮、戴手鐲、鎖片,祝願孩子長大成人。賀滿月,也要做飯菜、炸油香等,款待親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爺、外奶奶等親戚以及左鄰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還舉行“百日禮”,回族也叫“趕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寬闊的道路,奔遠大的前程。

  回族人生活習俗

<1>沐浴

沐浴是回族最重要的風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為大淨和小淨。“沐”即小淨,“浴”即大淨。小淨的洗法有若干程式:洗兩手至腕部;洗兩便;漱口;嗆鼻;洗臉;洗兩手至兩肘;抹頭、抹耳、抹額;洗腳至兩踝骨。大淨,就是用清潔的水洗滌全身。沐浴源於宗教活動,《古蘭經》中講到:“通道的人們啊!當你們起身去禮拜的進候,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於兩肘,當摩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如果你們是不潔的,你們就當洗周身。如果你們害病或旅行,或從廁所來,或與婦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們就當趨向清潔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臉和手。”現在不僅信教的回族群眾常洗大小淨,就是不信教的回族也洗大小淨,這已經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人們越來越多地注重沐浴給身體、身心帶來的益處,把沐浴看成是調節精神的方法,是洗滌靈性、修養德性的途徑。

<2>洗滌衣服

回族重視人的外表,認為外表可以影響內心,衣服是外表的重要內容。《古蘭經》中對衣服有特殊的意義:“阿丹的子孫啊!我確已為你們而創造遮蓋陰部的衣服和修飾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為優美。”回族的解釋是,真主為人類造下的衣服有三種功用,第一個功用是保護身體,第二個功用是增加美觀,第三個功用是藉外表美麗人的精神。既然衣服有如此功用,對衣服就應給予相當的重視和嚴格要求,講究清潔衛生就必須從衣服著手。《古蘭經》上說:“你應當洗滌你的衣服,你應當遠離汙穢。”在回族群眾看來,如果衣服髒了,加之不修邊幅,蓬頭垢面,既有害身體健康,又影響人的美觀,更會影響精神面貌,給人留下精神頹廢、人格醜陋的印象。而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穿得整整齊齊,即便是舊衣服,也會使人感到舒服、優美,特別是能體現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風貌。回族群眾一般都有保持衣服清潔的良好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