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教育考試 閱讀(7.09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1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上,我組織學生聚焦文字,探求新知。在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中深入感受文字,學習生字,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瞭解課文寫了一件怎樣的事。現在的學生對於戰爭是陌生的,對於戰爭所帶來的危害更沒有親身體驗,最多是從書本或是電視、電影等音像資料中間接獲悉。文中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學生來說比較遙遠。所以我出示資料介紹二次大戰,為學生學習本文創設適宜的情境,也為學習本文確立一個基調。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要求。我認為問題太零碎,反而影響了學生的整體感知,所以我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時,循序漸進地設計了三個問題。(1)用自己的話概括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2)這“半截蠟燭”特別在哪裡?(3)文章內容梳理。抓住文章中“半截蠟燭”這個中心線索學習課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主題、扣住中心。

通過這樣的教學,我有兩點體會: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為此,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案,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為教學新的生成點。二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擺花架子,不能走過場,要真正有實效。總之,就是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2

《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

課文需要調動情緒,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後的人物性格。

在教學《半截蠟燭》中,當我上到德國軍官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麼做?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形勢!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隻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啊!

孩子們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紛紛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於盡了,這時候我適時的向大家像說故事一般的講出傑奎琳是怎麼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傑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於是經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佩服起傑奎琳,都誇她真是個鎮定的小姑娘,都自嘆不如,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來到此已經學完,我又追加了一問:“難道僅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勞嗎?”這一問引導學生回顧了全文,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全盤思想和合作意識。

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對於預設,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緻的,從學生角度出發,設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3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為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為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為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

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學點也很多,例如:用蠟燭藏情報,這種方法好不好?為什麼?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為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如果三個人的方法一致結果會怎樣?為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辯一辯,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在初步瞭解整個故事的大背景之後,請同學們分別站在正反兩方面辯論一下,論證這種用蠟燭藏情報的方法好還是不好,原因是什麼。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通過舉例、類比、推理等方式從正反兩方面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好,因為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認為不好,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萬一敗露,那時雞飛蛋打,情報毀掉不要緊,連命都斛丟掉,風險太大。在辯論的基礎上,老師順勢指出:正因為它有利也有弊,因此這種方法曾經遭遇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故事發生的小背景的過程,為後面理解課文打下了埋伏。

二、劃一劃,理解故事情節。

在學生通過辯論明白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之後,讓學生讀課文,用找詞語,劃出表示蠟燭變化的句子,體會當時的緊急。在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之後,讓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通過這樣的找、劃、說,對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議一議,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為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著,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議論的過程中,是學生組織已有材料進行再加工,並且形成自己觀點和認識的一個過程,在互相交流之後,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四、讀一讀,再現故事內容。

朗讀是情感的宣洩,也是一種表達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寫得非常精彩,比如當時緊張氣氛,燭焰搖曳,德國軍官態度惡劣,計劃一次次失敗的陰影,只有通過讀才能更好地領悟和表達。於是,我通過導語的引導和學生配合著反覆讀課文中關於人物的語言和行動的語句以及環境描寫的部分,讓學生感受情況的萬分緊急,從而進一步領會整個故事內容和人物品質。

不足之處:

整節課我導得太多,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發揮得不夠,其實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我全盤包辦代替。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4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裡,已經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徵。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遊走

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鑑於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當接到要求講同課異構的任務時,尤其是針對這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要求講的第二課時的時侯。我感覺應該來點新的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覆思考後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乾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於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儘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藉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痺大意,我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託,挖掘下去,生髮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願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篇5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

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型別,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