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教育考試 閱讀(6.3K)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

《畫楊桃》這篇課文通過寫父親教育“我”畫畫要看準,東西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在圖畫課上“我”照父親的話畫出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的譏笑,可老師看後,也說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的故事,教育我們畫畫如同做人,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懂得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讀的角度入手,以讀為主,朗讀感悟。

上《畫楊桃》時,我讓學生先讀幾遍課文,瞭解大體內容。然後有感情地讀讀父親、老師講的話。啟發學生聯絡上下文,想想父親、老師的話只是在講畫畫嗎?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他的態度都反映出他做人的態度,所以好好深思一下,為什麼作者說“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一生受用”?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自已的`獨特見解。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初讀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參考。從學生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提出了為什麼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

為了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地理解,我在課前特地買來了楊桃,並模仿課文中描寫的場景,我有意把楊桃放在講臺的中間,讓同學們觀察,同學們興致很高,都很有興趣地畫了起來。通過親身實踐,同學們很好地理解了“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這兩句話的含義。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文明理。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2

《畫楊桃》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後,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藉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裡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 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同時,我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學生學得很輕鬆,他們從老師說的話與父親說的話相比較,很快得出一個結論: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實事求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結果也是不同的`。出示關於實事求是的名言“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沒那麼大的腳,就不穿那麼大的鞋;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凡事量力而為;量力砍樹,量才辦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於善待他人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教育學生實事求是,善待他人。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3

我在備《畫楊桃》第一課時匯入新課我是這麼設計的,開始出示楊桃的圖片,問學生這是什麼果實,然後教師介紹楊桃,進入新課。可是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場上好像賣過這種水果,現在運輸方便,家庭條件好,一定有很多學生吃過楊桃。於是匯入新課我做了改動,問:“你們吃過楊桃嗎?”有很多同學舉起手來,“那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楊桃呢?”同學們積極發言,說外形,說顏色,說味道,說裡面的果實等等。同學們情緒高漲,這時我說,為了證實同學們說得是否正確咱們看楊桃的照片,然後我開始根據資料介紹楊桃,果然和同學們說的很多地方相符,沒有吃過楊桃的同學印象也很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由此我感到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領悟要比教師平淡的敘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時同學們發生了爭議,有的`說 18個,有的說19個,一時出現混亂現象,正好下一個環節是朗讀課文,我提了一個建議,咱們按座位讓同學分自然朗讀,然後數數有多少人讀,同學們立刻靜下來,從姜礬開始依次讀了起來,這次同學們聽得格外認真,讀完一數正好19個同學讀過,那就是19個自然段。通過這次讀課文我還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前朗讀課文一般是找舉手的學生讀,不舉手的同學除了齊讀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次19個同學當中有的讀得好,有的讀得結結巴巴,是我教學的失誤,沒有給這些同學朗讀的機會,今後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4

《畫楊桃》這篇課文對於我們班同學很困難,因為我們班的同學都沒有見過楊桃這種水果,我一直不知道從何下手,該怎樣來講?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通過課件展示楊桃的樣子,讓學生先對這種水果多寫了解,然後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後,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藉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裡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在這節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對我們班的學生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不過回答得還不錯。還有就是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致使最後的小結學生說不出來“實事求是”,只能說到課本上點出的道理,沒有更深的理解,這就完全是時間不夠造成的。

總之,在課堂的調控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鍊,還有應該對學生的鍛鍊加強,適當的對學生放手。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在教學中由於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我認為在課堂上需提高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機智。

一、提高評價的機智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由於缺乏評價的機智,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談到自己是否喜歡文中的同學們時,他說:“我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同學們很愛笑,不喜歡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畫的。”我在處理學生這個問題時,評價不夠到位,致使問題的解決不理想。老師如果這樣引導“笑”,有很多種,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開,你一定也喜歡笑,但是文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學生回答:“是嘲笑。”那麼你還喜歡同學們的.這種笑嗎?這樣自然引導讓學生在談“笑”中明辨是非,然後老師隨之引導,此時你想對那些發笑的同學們說些什麼?而文中的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進行過渡,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個學生在聯絡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時,說到:“在瞭解了別人的想法後,如果他做錯了再去嘲笑別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這一說法沒有及時給予評價。由於自己的心急,導致一個教學閃光點被撲滅了。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思維產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導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複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後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複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再如,在教學理解老師的一段話時,如果這樣處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讓學生把老師說的這段話都來讀一讀,再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思路就會更清楚,理解起來會更順暢。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當發現學生讀的並不理想時,教師加以示範朗讀,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鑽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這門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6

《畫楊桃》是一篇經典的敘事性文章,有完整的記敘文六要素,學生在預習時,基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時候,我便讓學生彙報文章的主要內容,幾乎全部學生都能做到。

在第二課時的時候,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積極性,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我打破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帶領學生分析課文的慣用思路,而是抓住六要素中的“人物”這一要素,讓學生小組討論最喜歡哪一個人物,引導學生在評價人物的過程中,向中心靠攏,更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有父親、“我”、同學和老師。在學生彙報時學生更傾向於選擇“我”和老師。當學生彙報“我”時,我便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寫“我”的部分,我便問學生你從哪裡看出,引導學生從文章裡找到蛛絲馬跡,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學生彙報其他人時,我也基本按照這種思路。但學生都不喜歡同學,因為他們還不能夠看出同學身上也有可取之處——知錯能改。於是,我用過渡語“你們怎麼都不喜歡同學啊?為什麼呢?”,引導學生關注這個他們不喜歡的人物,體會同學從嘲笑到承認錯誤的心理變化過程。當學生理解了同學的'“可取之處”時,我引導學生說話,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一個同學,此時你心裡會想些什麼,讓學生既能明白知錯能改的重要性,滲透了德育,又能讓學生在承認錯誤的過程中理解不同角度看事物是不同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實事求是,向中心靠攏。

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後進生卻無話可說,是因為這樣發表見解對他們太難,還是他們更喜歡傳統課堂老師滿堂灌呢?這值得我去思考,但這種讓學生說,讓學生髮表見解的方式,我是不會放棄的。我會盡量協調這些教學中的矛盾,讓學生,讓自己更進步。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7

最近我們一直在學習《新課標》,學習之餘,我總在想:怎樣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上出新意?於是我開始苦苦地思索。對於《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麼可以說的,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並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也並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於接受,容易學懂呢?我反覆揣摩,終於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

一、自讀自悟,初步理解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次,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為我認為:孩子們讀書後,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因此,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不但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初讀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言和質疑看,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至於認認真真、老老實實、一生受用等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根據這種情況,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責任。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並不亞於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科。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於是我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實踐的過程。為了上好《畫楊桃》,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隻楊桃。並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請學生朗讀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課文。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並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為此,我以為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凋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並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螢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為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節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始終堅持聯絡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

四、把握重點,跳出課文

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後,老師還教給了學生一種普遍有用的閱讀方法。不僅如此,老師還把上課初幾個同學的質疑,迴歸給提問題的同學,學生已經能夠回答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又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並討論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義。最後還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從《畫楊桃》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於是,一篇淺顯的文章,講出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大道理。

語文學科的複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複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律。《畫楊桃》一課的教學,雖然教師自始至終沒有提出直接指向內容的繁瑣問題,就連過度性、提示性、點撥性、引導性的問題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難之處都通過學生自主的讀、思、說得到解決,沒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節細部,但課文的語言、結構、內涵、重點都已一目瞭然。整個課始終迴盪著學生琅琅的讀書聲,醞釀著靜靜的讀思。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實習生張華執教了《畫楊桃》一課,這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讓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講究實事求是。下面就張老師上課情況進行反思:

一、圖片導課,直觀形象

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欣賞楊桃的圖片揭示課題,楊桃這種水果在我們北方很少見,也很少吃,孩子們對楊桃這種水果接觸不多,這樣導課讓學生對楊桃加深了印象,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為了進一步瞭解楊桃,設計了暢談楊桃的資料環節,更加深了對楊桃這種水果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課文後,多種形式認讀了生字詞,指導學生容易讀錯的詞語“半晌”、“教誨”,明確了多音字的讀音。通過填空方法“這篇課文寫的是()在()練習()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的樣子,結果同學們都()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教育了我們。”來幫助他們講清大意。在填空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瞭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而且所填的幾個關鍵詞也為學生下面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三、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裡的對話很多,張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後,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藉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張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續、吞吞吐吐。這裡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

四、抓關鍵段,理解道理

老師的話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張老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老師說的話的意思,學生明白了老師話中蘊含的道理:“是什麼樣,畫什麼樣”,“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道理。最後提出的問題:“教師和父親的話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這時就會很快答出,因為他們的話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什麼樣,畫什麼樣”,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最後緊扣主題,聯絡生活,加以拓展,並進行小練筆練習,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無論做什麼事都應實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題得到進一步昇華。

為了執教這一課,前一天下午,學生都走了,張老師還在教室進行試講,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態度很認真。畢竟是第一次執教,難免會有些緊張,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文字的理解,必須認真地、仔細地鑽研,才能保證進入課堂開展自己的講課,才能減少自己的錯誤。

2.在課堂上,老師引導的多,學生思考的少,學生作為主體不夠突出。在以後的教學中,放手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和鍛鍊。

3.教師的問題要明確,有針對性,不能給學生模糊的問題,這樣只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

4.在課堂上要讓自己融入課堂,激情飽滿的參與課堂,以抑揚頓挫的聲音,有效的評價,感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5.教學機智有待於提高,自信對教者來說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執教經驗,相信第二次會很順利的。加油!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9

《畫楊桃》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問題貫穿始終,有的放矢地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比如父親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還有老師的話“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教師將這兩段話結合起來講解,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的話和父親的話有什麼相似之處。

除此之外,我還進行了以下兩項課堂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較好。

一、學生自讀自悟。

上課時,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遍,然後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孩子們讀書後,都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衝動。因此我先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在小組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是感受和疑問。學生確實能提出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言,為理解課堂中我提的問題做了鋪墊,還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我瞭解了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也為我及時調整課堂提供了學情參考。

二、學生思考體驗。

1、課文的朗讀訓練,我讓學生重點朗讀以下句子:“這幅畫畫得像不像?”“不像0它像什麼?””“像五角星0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不……像。“那麼,像什麼呢?””“像……像……五角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的朗讀訓練同時出現,孩子們對怎樣讀好這些語氣有了一定的領悟。

2、通過深入研讀課文,學生非常明確課文要向我們表達的並不是單純的練習繪畫這件事,而是通過“畫”這一過程,讓學生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情所蘊含的道理。通過思考理解課文,讓學生形成學習語言的思維,對學生髮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備《畫楊桃》第一課時匯入新課我是這麼設計的,開始出示楊桃的圖片,問學生這是什麼果實,然後教師介紹楊桃,進入新課。可是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忽然想到我們這個地方叫獼猴桃也稱楊桃,同學們肯定把二者弄混淆了。於是匯入新課我做了改動,問:“你們吃過楊桃嗎?”有很多同學舉起手來,“那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楊桃呢?”同學們積極發言,說外形,說顏色,說味道,說裡面的果實等等。果然,不出我所料,同學們情緒高漲,但都把羊桃當作獼猴桃了。這時我說,同學們說的其實是獼猴桃,而我們今天學的內容確是…接著,我開始根據資料介紹楊桃,並出示羊桃的圖片。這時,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由此我感到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對事物進行對比、領悟要比教師平淡的敘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時同學們發生了爭議,有的說18個,有的說19個,一時出現混亂現象,正好下一個環節是朗讀課文,我提了一個建議,咱們按座位讓同學分自然朗讀,即“開火車”,然後數數有多少人讀,同學們立刻靜下來,從譚禹開始依次讀了起來,這次同學們聽得格外認真,讀完一數正好19個同學讀過,那就是19個自然段。通過這次讀課文我還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前朗讀課文一般是找舉手的學生讀,不舉手的同學除了齊讀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次19個同學當中有的讀得好,有的讀得結結巴巴,有的聲音很小,幾乎聽不見。總之,讀的效果參差不齊。這是我教學的失誤,沒有給這些同學朗讀的機會。今後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畫楊桃》這篇課文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在一節圖畫課上,老師讓大家畫擺在講臺的楊桃。我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引來了大家的笑。後來,老師走到我的座位,審視了一下講臺上的楊桃,再讓大家各位同學輪流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楊桃。大家看到的楊桃確實是五角星的樣子。最後老師告訴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別人是從什麼角度看的!

以上是一位學生的複述。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與古詩《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處。我的教法是讓學生初讀、通讀、細讀之後,拿一個小油漆罐讓學生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讓他們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說是圓柱,有的說是像一面鏡子。最後,讓學生複述課文,再讓他們背古詩。大部分同學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以畫楊桃來說明事理,難度之一是相當部分學生未見過楊桃,無法理解楊桃像五角星。我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直觀教具,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讓他自己親身體驗之後,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反思二:藉助已學過的古詩來幫助理解,這應該叫觸類旁通吧!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1

經過準備,我進行了第一次試教。這一次試教儘管我能按教案完成所有的內容,教學思路清晰,但課堂上存在很多問題。課一上完,我們團隊馬上集中評課,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改進意見。

這一節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這些:教學重點沒有突破,對於重點段落的教學只是蜻蜓點水;學生的有效提問顯得空泛,沒有目的性;實物楊桃在匯入時呈現作用不大;創設情境說話,給學生練習說話的時間過短,各環節的討論時間也短,有點流於形式的感覺,這樣的訓練一點也不紮實;整堂課學生齊讀的比較多,個人讀的較小;板書的設計不能體現三個人物的聯絡;教學中還有很多細節要注意:如評價學生的語言單調;當學生說不出答案時,老師的處理不夠機智;教學容量多,個別環節有重複,可以刪掉。

回想起這一堂課,老師們提出的意見的確很對。就如重點段沒有突破,上課時我只讓學生找出描寫老師的話讀,強硬地加上我的'分析,做人要實事求是,根本沒有讓學生自讀自悟,深入理解老師說話的意思。難怪後來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有沒有這樣的事例時,學生一個也說不出。由於教案的設計的內容比較多,一上課我就拼命往前趕,總擔心不能把內容上完,於是放手讓學生讀的時間少了,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一縮再縮。於是沒有把訓練落實到實處,訓練就流於形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收穫不大。另外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也是經常否定學生的答案。回想起來這樣的一句“不對”讓學生多難受啊。

針對以上的問題老師們提出了很多的解決的策略。首先要合理分配時間,不能前緊後鬆,可以適當刪減訓練的內容,把時間騰出來放到理解重點段落上。對於重點段落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找出這段話所包含的三層意思,哪層意思與父親說的話相同。理解透以後再讓學生品讀,體會道理。把學生的有效提問放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去,這樣學生提問就有目的,切合實際。要把對學生的訓練落實到實處,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的學習力得到充分的培養。朗讀的指導要突出個性,課堂上少用齊讀,多讓學生展示自我。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細節,讓課堂少出漏洞。這一點我要經常約束自己才行。課堂上應該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讓課堂氣氛沉悶。

我認真收集老師們的建議,重新修改我的教案,為第二次上課做好準備。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2

《畫楊桃》講了“我”、“同學們”、“老師”三種人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測人物想法、體會人物語氣等,以此促進想象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當“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親眼所見楊桃的樣子的確像五角星之後,他們可能會對我說些什麼?

有的說:“譏笑過我的同學會慚愧地對我說:‘對不起!我不應該在還沒有弄清楚情況的時候,毫無根據地譏笑你,請你原諒好嗎?’”有的說:“譏笑過我的同學會滿臉難為情地說:‘不好意思,我沒有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應該,你今天告訴了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實、尊重他人。”還有的說:“譏笑過我的人會小心翼翼地對我說:‘我錯了,我今後再也不會隨便譏笑他人,要像你一樣實事求是。”

再如:當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後,同學們又會對老師說什麼呢?

有的說:“當那些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後,會說:老師,謝謝您的寬容,是您用事實教育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當事情沒有弄清楚時不要忙著發笑。”還有的說:“當那些同學在老師引導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後,會說:老師,您真是一位教學態度和藹、教學方法嚴謹、循循善誘的好老師。”

這樣設計,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且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更突破了重點難點。不但理解了課文,而且學會了做人。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蘊含的道理深刻,和學生的現實生活也很接近。在匯入新課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後資料袋中關於楊桃的介紹,進一步知道有關楊桃的知識。

由於已經安排學生課前有過預習,所以課文不必再讓學生自由讀的過程,要對前一天的預習作業有所檢查。教學時可以快速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進行學習,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反饋。

第一課時學生的預習準備比較充分,孩子們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後,能夠準確、完整的彙報,詞意理解時,如果能夠聯絡上下文理解,孩子們的理解將會更加透徹,同時對於課文內容也有所感悟!

第一課時做好了“讀”的鋪墊後,在第二課時教師步步設疑,引導學生更深的進入課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三年級的`學生應該逐步培養其對整篇課文的把握能力,教學中在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學生的發言有的不夠簡練,有的不夠完整,還有的不夠準確,這需要教師在仔細傾聽的基礎上,引導其他學生給予補充或是教師適當的指導、修正。

第二課時中,孩子們能夠通過班級同學和老師的表情變化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小組彙報時,孩子們的語言表達不夠到位,需要加以訓練!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4

楊桃這種水果,對於北方學生來說是不常見的。簡單的瞭解一些它的特點是必要的。所以在課的伊始,我和同學們走近了楊桃。大家七嘴巴舌地彙報著,議論著,隨後課件的出示更是揭開了這層層迷團。唯一遺憾的就是不能親口嚐嚐了。這樣一來,大家學習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

不過,課文題眼已明確指出了“畫”楊桃。那麼如何讓學生能夠很容易地、透徹地瞭解文章中反映出的人物思想變化呢?鑑於此,我改變了原來讓同學們“讀透教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想把一個東西畫下來,應該怎麼做呢?”同學們議論紛紛,但都最後一致認為:首先要做到細緻觀察。其次,根據自己所處的角度,實事求是地畫。最後還應該注意有認真的態度。我又提出了個問題:“當一幅畫擺在你面前時,應該怎樣去評價呢?”這回,大多數同學沉思片刻後回答到:從作者的角度去審視。本著虛心學習的態度,提出問題,取長補短。

課堂進行到此,我覺得讓同學們去理解文中那些開始嘲笑別人,後來覺得不好意思的做法,應該是容易多了。而且當他們用正確的.觀點接觸這類事情的時候,就不會象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們一樣,不分緣由,輕易的去下定論。這樣一來,既有利於學生明辨是非,又使得課文內容易於接近。老師講起來輕鬆了許多,學生學起來,陌生的課文親切了許多。實踐證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有利於他們掌握文章的脈絡。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5

《畫楊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三組關於“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主題中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同學們懂得了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下結論。

上課之前讓同學們欣賞了幾張楊桃的圖片匯入課題,從“我”是怎樣畫楊桃的為突破口引出父親的話以及老師對同學們的教導,點明父親 和老師話中所蘊含的道理。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了幾處標點符號的作用,讓學生進入角色,想象說話;聯絡實際說說生活和學習中類似“畫楊桃”的事,進一步明白老師對同學們的教誨;還做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能夠聯絡課文並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文中的人物說說心裡話,從而昇華主題。之後便是對生字寫法讀音的強調與練習。

第一次上課的教學反思,想主要談談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畫楊桃》這一節課準備了將近兩週,教案也差不多背過了,但自己在講課中仍舊很緊張。

首先,剛上課的時候忘記喊“同學們,上課”就直接想匯入課題,在於老師的提醒下又進行了課前的這一環節。接著便是在強調生詞中某些字的讀音時,一時想不起“多音字”這個詞,好在最後還是想起來並較為順利地繼續進行下去。我只準備了兩個多音字的講解,同學們卻提出了我沒涉及的另外兩個多音字,我不是很確定,只好留到下節課給同學們解答,這一環節出了錯,一慌就忘記讓同學們齊讀生詞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一件事,希望以後能夠穩穩當當的做好每一件事。

其次,在第一課時講解課文的時候,語言不是很連貫,中間有個地方卡殼了,聲音有些小,語速也有些快,有的話說的不是很清楚,對學生的引導不夠,語言不夠生動,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題問的可能不是很明確,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舉手回答問題並能答對的同學不多;作為老師,自己的面部表情有些僵硬,對同學的評價不是很到位,好幾次都以“很好”來評價同學,學生可能沒有得到老師相應的'肯定,導致情緒有一些小低落,這個方面亟待加強;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不高,不太會總結學生的話來自圓其說,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滲透不夠,重點的語句應該讓同學們多讀幾遍;叫錯同學的名字,導致自己有些尷尬,表現的不夠大氣。

最後,在第二課時昇華課文做練習時,能夠根據自己之前的反思以及於老師和實習生老師給我提的建議,做了進一步的改正,提高了自己的音量,放慢了速度,糾正補充了上節課遺留的問題,能夠運用肢體語言來引導同學們回答問題,心情也比第一課時放鬆了很多,能夠較流暢的講完剩下的內容,算是有些進步。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這節課上的有些趕,一直想盡快結束,導致忘記讓同學們開火車讀生詞,並且在讓同學們聯絡實際談生活、學習中類似“畫楊桃”例子的時候引導不夠,只有兩個同學談了一下,自己也沒有很好的評價總結學生所說的例子。識字環節之後應讓學生再齊讀幾遍生字,加強記憶。

這麼總結下來,自己最大的不足還是在語言的運用這一方面,如何自然流暢的表達是我今後最應下功夫的一塊。

針對上面的不足,在下次上課以及以後的每一節課都應儘量做到:聲音洪亮有穿透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速放慢,能夠簡潔明瞭提出問題;面帶笑容,給予學生滿意的評價;開動腦筋,在實踐中總結能夠提高課堂氣氛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自信,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課堂中去,真正的體會到做老師的樂趣。

三年級下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6

《畫楊桃》一課,感覺這篇課文好難上,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因為篇幅較長、訓練點較多而讓我傷神許久。如果按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並不難懂,可是要真正讀懂它也並不是件易事。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這一道理,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出主線。

我從最後一自然段入手,讓學生了解一生受用的含義,然後帶領學生看看父親 和老師都說了什麼話會讓作者一生受用,直接切入到第一自然段。講完父親的話,再將老師的那一段話。這樣,就理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憑藉。接著我通過引導學生提問,共同思考討論:“老師的神情為什麼變得嚴肅了?最後為什麼變得和顏悅色?”“老師為什麼不直接把道理告訴學生,而是反覆提問讓學生實地觀察後才說出道理?” 通過師生共同研討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領悟課文包含的道理。最後把老師和顏悅色講的那段話和父親說的話找出來反覆讀,使學生懂得了“畫楊桃”這件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二、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裡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裡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帶上了表情動作。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字,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字、感悟文字。

三、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主題思想。

這一環節是教學關鍵,是文道結合的主渠道和立足點。我先利用教師和同學們態度的對比,教師神情的變化,鋪設出一個吸引人的懸念。再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教師態度的關鍵詞“走到”、“審視”,教師這樣做本身就是“從實際出發”,這樣, 重視了文字的訓練過程。接著,為了聯絡學生思維,讓學生逐步理解教師說的話。教學中,我分步設計了“老師是怎樣做的?”“老師說的話和他的做法一樣嗎?” 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師說的話。老師說的話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緊扣主題加以拓展。

這節課的最大不足是:我對我們班的學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質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不過回答得還不錯。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講老師的話時自己脈絡不是很清晰,導致這部分佔用了幾分鐘的時間。

總的來說,語文學科的複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複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楊桃不好畫,人生的風景亦是。這些孩子,大概還要經歷一些事情,才能對文中的真義有更切實的感受。而這樣的過程,我們只能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