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宮廷畫師郎世寧的介紹

歷史解讀 閱讀(2.41W)

宮廷畫師郎世寧一生曲折,留下了很多名貴的畫作,相信大家都很想了解他,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宮廷畫師郎世寧的介紹,希望能幫到大家!

宮廷畫師郎世寧的介紹
  宮廷畫師郎世寧的簡介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郎世寧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很年輕的時候就加入了歐洲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大家知道從明朝末年利瑪竇、湯若望這些人到中國來之後,陸續就有歐洲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一些人就到了宮廷,成為帶有顧問性質的人。郎世寧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1714年,即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渡重洋,那時要到中國只能走海路,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鑿,他們先從地中海上船,往東行駛繞過西班牙直布羅陀海峽,繞過非洲東岸、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然後繞過南亞次大陸,進入南中國海,到達當時被葡萄牙佔領的澳門。上岸後,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學習中國的禮儀,熟悉中國的文化,並取了箇中國名字叫郎世寧。不久,他從澳門轉到廣州。當時的廣東巡撫,知道來華的歐洲人中有位畫家,就上奏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很高興,下旨請他到北京來。郎世寧從康熙五十四年到中國,直至去世,他的後半輩子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最後安葬在了北京。郎世寧到了中國之後很快進入宮廷,成為一名很重要的宮廷畫家。他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宮廷畫師郎世寧的畫作欣賞

圖1是他畫的一幅三米多高的乾隆戎裝像。乾隆皇帝全身披掛,穿鎧甲、戴頭盔,掛箭囊、弓袋,威風凜凜,騎著一匹花馬。此時乾隆皇帝大約40歲出頭。他是以軍隊統帥的形象出現的。從郎世寧的這幅畫上可以看到鎧甲有一種光影的效果。畫中的馬匹也和中國傳統畫馬的方法完全不同。我們經常看到的像古代畫家李公麟、趙孟等都喜歡用連綿不斷的線條來勾勒馬的輪廓,而郎世寧是通過非常細小的筆觸來表現馬皮毛的質感,而且通過這種筆觸來表現馬的立體效果,畫得很細緻。這是歐洲畫家的長處。

圖1乾隆皇帝戎裝像

圖2 慧賢皇貴妃朝服像

圖2是他畫的乾隆皇帝皇貴妃的朝服像,慧賢皇貴妃朝服像帶有非常濃厚的歐洲繪畫的痕跡,臉部強調立體效果;座椅具有前大後小的透視關係;地毯的繪畫讓觀者的目光有向前延伸的效果;就是衣服上的佩帶,通過光影、顏色表現,也體現出絲織品的質感,甚至在膝蓋處表現出轉折的感覺。這些畫中的人物,五官都很清晰,但是有一定的明暗效果。

  郎世寧藝術成就

新體畫

從郎世寧一生的業績來看,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大膽探索西畫中用的新路,熔中西畫法為一爐,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法、新格體,堪稱郎世寧新體畫。郎世寧來到中國後仔細研習了中國畫的繪畫技巧,他畫的中國畫具有堅實的寫實功力,流暢地道的墨線,一絲不苟的`層層暈染,外加無法效仿的顏色運用,中西合璧,煥然一新。以其獨創的新畫體博得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從現存的郎世寧親筆畫跡來看,它既有歐洲油畫如實反映現實的藝術概括,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之筆墨趣味,確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 在1724年所繪為雍正祝壽的《禽獻英芝圖》中,郎世寧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畫功底。此圖造型準確、精細,以素描和明暗效果使圖中物象具有比較強烈的凹凸立體感。彎曲盤旋的松樹枝葉掩映,樹皮斑駁,居中挺立的白鷹則極為突出,羽毛的質感很強,呼之欲出。中國畫並不僅是將山水動植物當作自然存在之物,而是要賦予所繪物件某種喻意。圖中所繪蒼松、雄鷹、靈芝、山石、流水,在中國文化中多寓意強健、長壽和吉祥。在色彩上,鷹白、鬆綠、芝棕紅、土坡絳色和藤蘿花粉紫,也是不同於中國傳統的郎世寧風格的鮮明、絢麗和濃重。 郎世寧以嚴謹紮實的寫實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繪畫特色,以及作品整體上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確立了自己在官廷畫師中的地位。

銅版畫

銅版畫是歐洲版畫的一個品種,距今已經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因其所用的底版以金屬材料銅為主,故稱之為銅版畫。銅版畫的製作要求精緻細膩,故耗費人力物力較多,在歐洲也被視為名貴藝術品。銅版畫在康熙年間傳入中國。而乾隆時由郎世寧為主創作的《平定準部回部.錢圖》則是銅版畫的佳作。此後,清宮廷仿照《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又繪製了一系列表現征戰場面的銅版畫。這些畫幅是根據郎世寧等人所傳授的銅版畫技法而製作的,可以視為中國最早的銅版畫作品。清代第一套戰圖《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共十六幅,是郎世寧奉命與西洋傳教士畫家王臻誠、艾啟蒙、安得意等起稿共同完成的。它描繪了清兵平定西北戰事的主要戰線及其始末,是一套有關戰史的組畫。根據郎世寧的建議將圖稿分批寄往法國巴黎,聘請著名雕刻家李巴刻成銅版畫,壓印200份,寄回內廷。這套銅版組畫具有極其濃厚的西洋風味,成為中外博物館的珍藏品。

西洋繪畫技巧

焦點透視畫是產生於歐洲的一個畫種,它運用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為的是在平面的畫幅上更真實地表現出自然界立體狀貌。這種與中國傳統技法迥異的繪畫方法也隨歐洲傳教士進入了清朝內廷,郎世寧對於這一繪畫方法的傳播起了極為主要的作用。雍正年間學者年希堯在郎世寧的幫助下,出版了首次在中國介紹西畫焦點透視法的專著《視學》,序言中特別說明曾受益於翰林院畫院的“郎學士”。

圓明園設計

乾隆要修建圓明園為夏宮,郎世寧又秉旨設計圖則。乾隆命郎世寧起草建築圖樣進說:“就採用歐夷的樣式吧。”從那幅帶有巍峨壯麗巴洛克風格的藍圖中,可以見到建築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圓柱以及義大利式豪華富麗的螺旋形柱頭裝飾。

不過,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用獸形裝飾的飛簷,卻是中國傳統式樣。這項工程於1747年至1759年間進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百餘年間,清朝中央政權與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維吾爾族回部爭戰頻繁,終於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魯特部和回部的叛亂,使得西北的邊境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和平局面。為此乾隆皇帝在宮廷畫家中挑選了以郎世寧為首的中外畫家,創作了一系列史詩般的畫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厄魯特蒙古族的杜爾伯特部首領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孟克(合稱為三車凌)以及厄魯特蒙古族的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相繼歸順清朝,乾隆皇帝特地在承德的熱河行宮避暑山莊舉行盛大儀式表示慶賀。時年66歲的郎世寧和另外兩位歐洲傳教士畫家王致誠、艾啟蒙等一起,趕赴承德,畫了一批蒙古族歸順首領的油畫人物半身肖像。後來又根據此行蒐集的素材,郎世寧和其他中外畫家共同完成了兩幅大型的歷史畫:《乾隆萬樹園賜宴圖》橫幅(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和《乾隆觀馬術圖》橫幅(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這兩幅畫完成之後,張貼在避暑山莊內“卷阿勝境”殿的東西牆上。郎世寧描繪這一主題的繪畫作品還有《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瑪瑺斫陣圖》卷(有兩幅,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德國柏林東亞美術館收藏)、《哈薩克貢馬圖》卷(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收藏)等。

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開始,郎世寧和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一起為銅版組畫《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冊(又稱《乾隆平定西域戰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館中均有收藏)繪製圖稿。這套十六幅的圖稿後來通過廣州粵海關將其送往法國巴黎鐫刻成銅版刷印,成為宮廷藝術的珍品之一。銅版畫草稿主要是由郎世寧負責,他畫了其中的若干幅,還用拉丁文和法文寫了具體說明。遺憾的是當這套銅版組畫竣工從法國運回中國時,郎世寧已經因病去世了。後來清朝宮廷仿照《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繪刻了一系列表現征戰場面的銅版組畫,這些畫幅是由清宮內供職的中國畫家制作的,它們成為中國最早的銅版畫作品,其中郎世寧的開創之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