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必備4篇)

工作方案 閱讀(7.91K)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才培養方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才培養方案(必備4篇)

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xx發展觀和人才觀為指導,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目標,在醫療實踐中加快培養年輕的專業技術骨幹。

二、人才梯隊建設的目的

(一)人才無斷層

當醫院內的某個職位由於人員的變動、長假、退休或辭職等種種原因出現空缺時,保證有合適的人選接替這個位置。

(二)順利交接保證目前的人選確實勝過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培訓方式:

(一)根據和培養物件簽定的“協議書”和個人培訓計劃,採取以在崗位自學為主,結合集中培訓、跟師學習、參加學術交流、進修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

(二)巨集觀調控,統籌安排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是一個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的系統工程。根據全院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醫院的衛生醫療服務人員要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

(三)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院在衛生人才培養方面具體措施為:

1、合理安排各層次人員比例,按照區衛生局的要求進行人員配置。

2、由我院主持農村衛生人才培養規劃的實施,保證政策的延續性。

3、積極統籌調動衛生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做到優勢互補,統籌兼顧。

4、方向明確,形式多樣針對人員的培訓以提高學歷、推廣適宜技術、講授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積極開展衛生專科人才培養。培養同時應重視師承,分層開展。

三、以人為本,堅持“三個並重”

(一)培養和使用並重。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發揮其價值和潛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養、鍛鍊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將人才的培養擺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潛力,積極探索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極力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為現有技術骨幹提供必要的臨床工作條件,為其發揮聰明才智、充分施展才華創造條件;

(2)通過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發揮院內老醫師的作用。

2、積極做好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繼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我院從政策、財力和時間上對現有人才給予了大力的支援:

(1)充分發揮院內有臨床經驗醫師的傳、幫、帶作用。

(2)積極鼓勵科室內的小講課。各科室每月都要組織1—2次科內小講課,或堅持進行疑難病例討論、臨床經驗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學習。

(3)聘請上級醫院的專家來院進行講學和技術指導。

3、每年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外出進修、學習根據需要,醫院每年選派優秀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深造。醫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員學習回來後要向全院講授所學的內容、體會及外院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等。醫院也會對外出人員開展新技術情況進行評估。

4、對新職工實行對其進行業務培訓。

(二)積極引進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廣納賢才。主動到各醫學院校或面向社會招納賢才。想方設法為優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條件和工作環境,以事業留人,以感情和適當的待遇留人。

(三)激勵與考核並重把品德、能力和業績作為人才評價的重點。臨床醫師、醫技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德、能、勤、績四方面對醫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在院內公佈,進入醫務人員個人檔案,並直接獎金掛鉤。

四、保障人才隊伍穩步發展

重視、關心優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況,聽取他們的建議和要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和困難,改善工作條件,為其創造良好和諧的工作環境。

人才培養方案 篇2

摘要:20xx年版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結合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加入《華盛頓協議》的契機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作為首批加入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之一,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結合學校定位,從“大土木”現實需求出發,以研透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檔案為導向,構建滿足專業認證最低標準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落實專業評估指標,經過一個人才培養方案4年迴圈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指標;大土木;人才培養方案

1995年開始的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經過20年的不斷探索與完善,在自願申請,評估嚴格的情況下,截止到20xx年7月有78所高校通過了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覆蓋27個省、市、自治區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軍隊院校。與傳統的“985”、“211”高校參與專業認證不同的是應用型本科學院參與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必須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所指定的專業培養指標的最低要求控制下,體現一般性的指導意見。如何貫徹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體系中的7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67個觀測點,都亟待進行系統性創新。黑龍江工程學院作為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專業具有60年辦學經歷,為黑龍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專業。為順利通過教育部卓越計劃驗收和通過住建部專業認證申請,黑龍江工程學院積極開展工程教育專業建設,特別是以專業認證為契機,緊緊抓住如何構建專業認證背景下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個關鍵問題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專業歷史積澱,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黑龍江工程學院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專業教育平臺,以滿足專業認證標準的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現實需求為目標導向,形成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按此專業建設理念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由於更加註重註冊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更加註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強化,更加註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訓練,更加註重吃苦耐勞的專業素質的教育,取得了“學生受益、家長滿意、社會認同”的人才培養效果,畢業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強、能吃苦、留得住”的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成果解決的主要教學問題

從“大土木”現實需求出發,參照專業認證標準,在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體系界定和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著力解決了以下問題:(1)以需求為導向,在交通、建築行業企業認知的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生從業範圍;(2)根據應用型本科型別學校社會需求的不同,將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了區別;(3)根據畢業生培養規格和畢業要求,優化了課程體系;(4)以實際工程專案為載體,突出實踐教學改革力度;(5)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零距離對接;(6)打通第一、二、三課堂,全面實現評估體系中對創新意識的要求。

二、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標準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檔案為導向,借鑑國內外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構建滿足專業認證最低標準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分析專業評估標準和中國註冊工程師的執業要求,確定了土木工程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確定了培養目標與課程要求的關聯矩陣、實現路徑,包括必備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以及質量評價等評估標準中指標體系觀察點的要求。借鑑目前已申請評估通過的78所高校的成功經驗,在遵循《專業規範》的框架下,構建了20xx版、20xx版滿足持續改進評估指標要求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二)以構建滿足行業企業執業要求課程體系為導向,促使專業教育適應行業企業需求,提升學生培養質量。課程體系滿足了專業辦學定位、培養目標、畢業生就業去向、工作崗位、未來發展等的要求,引導專業“大土木”寬口徑培養,拓寬了畢業生就業面,適應了註冊工程師執業需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專家的認可,搭建了工程界與專業教育的平臺,推進了專業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專業教育改革與專業的發展,使學生培養符合行業企業執業要求。

(三)以保障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畢業要求為導向,進行“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臺”的教學要素整合創新,昇華精品課程,創新改進培養模式。開設《公路養護技術》等本專業領域新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反映辦學特色;編寫《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實現原創案例百分之百,以助於案例教學;在《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開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改變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生為本”的“學”為主的翻轉式教學模式,昇華精品課程教學效果;建立“工程導論—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為遞進式的畢業設計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平臺,培養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三、成果的創新點

在總體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土木工程專業經過幾次教學計劃的修訂,結合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形成了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一個寬專相兼的個性化課程體系

充分考慮“寬口徑”的指導思想和我國目前企業缺乏專門化工程技術教育的現狀,在課程設定上,將“寬口徑”的大前提與專門化課程相結合,在課程類別涵蓋了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土木工程專業方向模組課程三大類,依託個性化的課程選修制度組合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以實現個性化的培養目標,較好的體現了“將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辦學理念。

(二)兩個紮實的基礎課程平臺

構建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和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課程兩個平臺。工科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由學校統一管理,選擇了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設定了數學、物理學等課程;專業知識平臺以力學和土木工程學為主體,力學包括了三大力學、水力學、土力學等,土木工程學以結構、施工、經濟類課程為主體,要求專業知識平臺課程的教學內容面向土木工程專業各個領域,承接工科通識基礎課程的知識體系,為後續課程打下紮實的基礎。

(三)三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模組課程群

20xx年起,土木工程專業招收道路與橋樑工程、建築工程、岩土與地下工程3個專業方向的本科生。每個課程群課程的設定主要考慮了本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個性化需求,以保證該領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同時設定了適量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深入學習和擴大知識面的需要。20xx版教學計劃又進行了改進,專業方向模組課程要求每位學生在主選方向以外,必須選修其他1~2個方向的2~3門專業方向核心課程,保證寬口徑培養。並增加了學生實訓和實習的比例,以培養懂管理、懂技術、懂經濟、懂法規,綜合素質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線的應用型土木工程師。

(四)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確立了基本課程體系的前提下,為提高各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增強課程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課程性質確立了“四個內外結合”,即學校內外、專業內外、課堂內外、學期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校內外結合主要體現在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設定了必要的實習環節,將國家職業資格或技能證書要求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中;專業內外結合是為了拓展土木工程學生的知識面,將本專業的知識與整個社會科學、技術體系相聯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協調能力,如跨專業組合結構設計競賽小組,與建築學專業同學共同進行畢業設計等。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方式覆蓋的課程面最廣,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自主實驗、各種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等相結合;學期內外結合充分利用假期,開展各類課程的實踐性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四個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與時間,同時在教學計劃中設定了相應的學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開發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使“培養應用性、卓越工程師”的辦學思想落到實處。

四、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經過一個培養方案4年迴圈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專業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按《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的最低標準設定,與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吻合。考慮學校的辦學歷史、專業方向設定、師資的結構和水平、學生的基礎等實際情況完善了課程體系並以此制定教學計劃。

(二)課程體系的設計將課堂教學的組織、實踐環節的構成和創新訓練的構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所有教育環節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通過優化的課程體系設定,形成了鮮明特色的核心課程群,以“點”帶“面”,進行了系列教材建設,編寫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規劃教材,在3屆道橋卓越班教學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據以專案為牽引的課程體系架構的安排,將教學目標體現在“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的特點上,在省級精品課程《橋樑工程》、校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導論》等11門課程中積極推進“案例教學”“專案教學”“問題教學”,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校內外評價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過將新的課程體系與20xx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專業標準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進行對比得出自評結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國際性。

(六)20xx年以來,按此培養方案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累計獲得全國徐芝倫力學優秀學生獎1項;全國結構設計競賽優秀獎1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8項;全國英語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全國“TRIZ”杯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東三省數學建模聯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東北四省結構設計競賽賽區三等獎1項;黑龍江省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1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專案9項,黑龍江省級創新創業訓練專案18項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為本科生積極參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為東北寒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教育部評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8).

[2]住房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評估檔案[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9).

[3]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範.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S].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9).

人才培養方案 篇3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綜合性的創新思維方式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機構和科研單位從事包括汽車產品在內的工業產品創新設計及相關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傳播設計、人機互動設計、環境與展示設計等領域的開發、研究、策劃、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階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突出厚基礎、寬口徑以及多學科交叉培養的教學模式,主要學習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知識,接受工業設計的原理、程式、方法以及設計表達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適當處理工業設計與環境、使用者、市場、功能、造型、色彩、結構、材料、工藝的相互關係,並將這些關係綜合地表現在包括汽車產品在內的產品及服務設計上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達到以下要求: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具有改革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具有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具備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個人行為規範,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意識。

2.具有良好的工業設計職業道德、堅定的追求創新與卓越的態度、強烈的愛國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人文藝術素養;

3.具有從事工業設計所需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瞭解相關的技術和社會發展趨勢;

4.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寬廣的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設計基礎、工業設計工程基礎、設計表現、設計歷史及理論、人機互動、設計材料及加工、數字及實體模型製作、可持續設計、服務模式及商業模式設計等基礎知識;

5.有較強的設計表現技能、動手能力、美學鑑賞與創造能力,以及較強的計算機、網際網路、多媒體和外語應用能力;

6.具有在瞭解社會和消費者的需求基礎上,綜合應用所學的科學理論,分析、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參與產品或服務全生命週期的策劃、設計、執行和維護的能力;

7.熟悉工業設計相關的智慧財產權法規、安全及環保的政策、規範和標準;

8.具有較強的資訊獲取和職業發展學習能力,瞭解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和理論前沿;

9.具有較好的設計管理能力、不同專業和學科間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應付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實行3到6年的彈性學制。

學位:工學學士

四、核心課程

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史、計算機輔助三維設計、設計心理學、產品快速表現基礎、產品造型材料與工藝、機械設計基礎、產品形態設計、系統設計。

人才培養方案 篇4

開發海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使海洋環境汙染日趨嚴重,我省沿海地區的養殖業與企事業單位對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較大,培養有關海洋環境技術人才的學校數量偏少,結合當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需求,開展以海洋為特色的環境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為解決海洋環境中資源開發和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專業學生是浙江海洋學院適應市場經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

一、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陸地資源日漸枯竭,海洋資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競相爭奪的焦點。十三五規劃描繪了“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藍圖[1]。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給海洋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溢油汙染、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將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亟須相關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浙江省“兩區”建設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兩區”建設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海島開發,同時努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經濟發展中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汙染、油類汙染以及有機物汙染物等問題極其突出,已經成為我省海洋經濟增長中亟須解決的難題。

市場需求:我國海洋環境領域人才嚴重匱乏。據估計,至20xx年,我國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將達8萬人以上。隨著國家及我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廣闊。

二、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優勢

培養環境優勢:我校位於“千島之城”舟山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舟山是我國群島型地級市,地處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海洋資源、海洋產業等優勢明顯,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的天然實驗室。

戰略機遇優勢:隨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規劃的釋出實施,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這成為浙江和舟山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

學科建設優勢:我校目前擁有海洋科學省重中之重學科、海洋科學省重點學科和環境科學校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平臺完備。“十二五”以來,學科圍繞我國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核心問題,建立和培養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學科優勢明顯。

三、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方案設定

(一)培養計劃設定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綜合培養”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為先、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2],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建構特色化、自主化、個性化、實踐性、研究性的專業培養方案。

(二)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高尚健全的人格、寬厚的學科知識、較強的海洋環境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

(三)培養方案設定的原則

為構建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洋大學本科教育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海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海洋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計劃設定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遵循全員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原則

培養方案的設定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教學與育人要有機結合。方案不僅要體現學科性、專業性,也要體現職業性、素養性[3];培養方案的設定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的要求,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銜接。

2.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

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重視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協調性,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3、遵循基礎性與個性化相協調的原則

堅持課程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加強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養;科學設定專業方向課程,加強學分設定的彈性,提高課程修讀的選擇性,充分實現學生能通過選擇、組合不同課程,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4]。給人才以激勵,給“怪才”以平臺,給“歪才”以空間,滿足學生自主組合課程。

4.遵循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整體優化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處理好基礎與專業、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系統與區域性、主幹學科與相鄰學科、教與學等方面的關係。進一步凝練專業核心課程,靈活設定專業方向課程,引進優質視訊課,拓展教學時空,推進網路助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遵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相促進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分層次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整合基礎性實踐、提高性實踐和各類創業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內外相結合、多元化的實踐環境和實習基地,拓寬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渠道[5]。

(四)課程體系的設定

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體系設定決定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在進行課程體系設定時,注重開設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課程,以適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廣泛交叉和相互滲透。根據學校培養計劃課程設定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引進海洋環境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環境科學(雙語)課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分析化學、化學海洋學、海域使用論、海洋環境汙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課程,引進0.5學分制的前沿課程如:海洋生物處理技術、海洋環境新材料、海域生態價值補償評估(雙語)、海水利用新技術、海洋溢油汙染控制與修復、海藻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海洋環境微體生物指示(雙語)等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佔總學分30%以上。有課程實驗、海洋環境科學綜合實驗(1)(2)(3)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科考船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和畢業論文,通過實踐教學、實踐基地、開放式教育的教學平臺,培養“零適應”能力的複合創新性人才。

(五)培養計劃的特色與創新

1.跨學科複合創新人才培養

培養計劃充分體現了環境科學和海洋科學兩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設定有利於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互補,有利於培養複合創新性人才。

2.課程設定靈活多樣

增加雙語教學、全外文教學課程,設定國小分課程,增加自主選課和自主實踐的課程,創導創新性實驗的研究。

3.個性化人才培養

從大一開始選派具有高階職稱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進行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4.多元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如學業學習(課堂、實驗、視訊、網路、作業等)學習來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實踐、科研專案和專業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精神;通過交流性學習、探索性學習以及校園文化的薰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

培養計劃是高等學校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總體設計藍圖。將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行業為依託,以就業為導向,制訂以海洋環境保護和防治為特色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培養計劃,服務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DB/OL]http://_l.

[2]譚海,毛淑華,諶洪茂等.資訊工程專業培養計劃及其特色定位研究.東華理工大學學報[J].社會科學版.20xx,34(1)76-81.

[3]鍾世雲.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的分析.中國大學教學[J].20xx(3)89-95.

[4]趙玉琳,馬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培養就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文山學院學報[J].20xx,26(6)98-100.

[5]徐新成,朱建軍,趙春鋒,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程訓練教學改革.實驗室研究與探索[J].20xx.33(5)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