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鄉鎮災後重建工作彙報

工作報告 閱讀(1.92W)

××暴雨洪災發生後,××鎮黨委、政府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不等不靠,積極應對,科學排程,動員全鎮上下齊心協力,迅速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目前,我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關注下,在縣直各單位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面簡要彙報如下:

鄉鎮災後重建工作彙報

一、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情況

(一)領導高度重視,各部門全力支援抗災救災。 災害發生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第一時間親臨我鎮指導抗災救災,對我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展情況極其關注並親自督辦。聯絡我鎮的縣領導親臨現場坐陣指揮,不辭勞苦深入重災區掌握災情,安排部署救災與生產生活自救。縣政協、組織部主要領導親自到我鎮指導救災重建工作,並送來了慰問金;縣慈善會送來慈善慰問金××萬元,支援我鎮災後重建工作;民政局及時劃撥救災資金××萬元,調運帳篷××頂、棉被××床用於災民生活安臵;交通局安排了一名領導班子成員駐守我鎮,調運機械及物資全力搶修

我鎮交通要道,現已劃撥啟動資金××萬元,調運機械××臺、水泥××噸、水泥管道××根,全面投入道路的恢復工作;農業局為受災群眾送來蘿蔔、白菜、胡蘿蔔等蔬菜種子××斤、化肥××噸、農藥××袋,技術資料××份,並安排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恢復;水利水電局也安排專人,組織施工人員和管道,做好集鎮供水的恢復工作,並及時到聯絡的××、××兩個受災村瞭解情況,積極籌措資金解決水利設施損毀等相關問題;畜牧局也深入受災養殖大戶家中,幫其科學選址、重建,著手為受災農戶籌集資金;國土局收到恢復土地的報告後,答應積極協調土地整理專案立項;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廣播電視網路公司也及時組織人員,做好線路、裝置恢復工作;電力公司緊急調派人員××多人進入受災村組搶修,保證電力第一時間恢復;財保公司安排人員逐村對受災水稻、倒房戶的房屋進行了核定,為下一步補償奠定基礎。

同時,我鎮的災情也得到了“雙聯雙助雙促”活動縣直聯絡單位的高度關注。縣××局、××局領導及時深入所聯絡的××、××兩個受災村,並送來了慰問金,對受災群眾進行了慰問;縣人武部、水務公司、城投公司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為我鎮災後恢復重建送來了捐款和物資,增強了我鎮恢復重建工作的信心和動力。

災害發生後,全鎮上下不等不靠,迅速開展抗災自救。我鎮及時組建了抗災自救工作指揮部,加強對抗災自救工作

的領導指導和組織協調,明確××名領導班子成員聯絡災情最重的××個村,併成立工作專班,領導班子成員各負其責,深入受災村組組織抗災自救;全體黨員幹部主動靠前,全面組織廣大幹部群眾開展抗災自救;廣大受災群眾積極參與,迅速投入生產恢復、房屋修繕等重建工作中;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踴躍捐款,鎮內幹部職工、工礦企業、民營業主僅××月××日上午現場捐款××萬元。

(二)部門通力協作,恢復重建工作有序開展

1、倒損民房全面重建。此次洪災造成我鎮倒房及嚴重損房××戶××間,一般損房××戶××間。在鎮、村幹部的努力下,倒房及嚴重損房戶群眾現已全部妥善安臵,全鎮工作迅速轉入災後倒房重建階段。經過鎮倒房重建工作專班的逐戶摸排並徵求群眾意見,××戶倒房戶中,確定重建的農戶××戶,其中××戶已選好場地,××戶已開始動工建設;尚有××戶還在協調場地。

2、道路交通基本恢復。在交通局的指導下,經過××天的全力搶修,全鎮的交通基本已恢復。目前,××村過河路堤已經於××月××日經搶修合攏,確保了××村以裡七個村上萬人的出行和生活物資供應;××倒塌橋樑通過改過河路堤的辦法,已於××月××日恢復交通;××村大橋採取用“工”字鋼搭建行人橋的方法,解決了行人及摩托車的通行,其他機動車輛在水淺時可從河道通行,交通狀況已經基本恢復;此外,我們還組織對××、××村受損公路進行了整修,

滑坡路段進行了加固。目前,××村便道已修至該村路口,××村仍在施工,除此之外,全鎮其他地方全部恢復交通。

3、吃水問題全面解決。災害發生後,各級全力開展生活用水恢復工作。在縣水利水電局緊急搶修下,集鎮範圍內於××月××日已恢復正常供水。××、××等村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搞好水毀供水設施的修復,截止目前,各村通過自籌資金購買管道、找臨時替代水源等措施已全面解決生活用水的供應。

4、農業生產全面開展。在縣有關部門的支援下,我鎮及時動員各村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按照“災害損失災後補,糧食損失蔬菜補”的思路全面開展農業生產恢復工作。目前,我鎮嚴重損毀的××畝農作物除××畝無法恢復外,其餘的××畝耕地現已翻耕的土地××畝,已經播種的耕地××畝,其中蘿蔔××畝,白菜××畝,胡蘿蔔××畝,已準備育苗(油菜)的××畝。嚴重受災的3個養殖大戶中,兩個養殖大戶重建地塊已經協調到位,正在積極籌措資金準備恢復養殖。

《鄉鎮災後重建工作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