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農村土地問題調研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4.02K)

一、調查背景:

農村土地問題調研報告

經歷了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開始慢慢地被拋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後面,與此相關的徵地補償問題、農地流轉問題、農地轉非農用地問題、人地關係矛盾問題、農地兼具生產要素和社會保障作用的雙重功能問題、農地拋荒問題等一一擺在經濟社會發展面前。

1.調查時間:2017.7.24—2017.8.24

2.調查地點:山東省XX市XXX

3.調查主題: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析

4.調查人:XXX

5.調查目的:

土地是人類獲取基本農產品的基礎條件之一,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土地利用問題關係著國計民生,是國家命脈所繫,國家對於土地問題的態度與對策,直接關係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近年來,我國農戶經營規模小,效益低下,耕地資源減少且質量下降,農村土地非農建設用地無度,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力度刻不容緩。然而,由於我國處在“高速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制定土地規劃和水利建設的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其科學性、靈活性、法律保障等有待提升,使土地規劃和水利建設在實際執行中出現了“硬不起來”、穩定性差、調整的隨意性大等問題。為了解農村土地利用真實現狀,特此展開此次調查。

6.調查方式:典型調查

7.調查方法:採訪調查

二、農村土地利用現狀及分析:

目前來看,土地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的步伐,實現了轉移勞動力和增收的雙贏,加快了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城市化程序,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程序,為深化“三農”發展增添了新鮮的活躍因素。

但是,當前的土地利用不僅承擔著農民失業、農村老齡化、社群瓦解、城鄉矛盾城市化等風險,而且存在一系列問題。

1. 農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1996年到2004年,由於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佔用和災害損毀等原因,我國耕地由13 007萬公頃減少至12 244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95萬公頃,人均耕地僅0.094公頃。此外,今後隨著人口增長,經濟建設大發展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耕地還會相對減少,必然帶來糧食短缺,出現糧食危機。同時我國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有宜農荒地O.33億公頃,其中可墾為耕地的僅佔1/3。

2. 土地利用空間佈局不合理

由於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用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家各戶。在其分配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土地的

質量,且好壞搭配相對均勻,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公平性。然而,分配的結果是將整塊的土地分割,大-片農用地呈現出零散小集中、單位面積狹小的格局。雖然這樣的農用地佈局與我國長期以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模式還是相匹配的,但是卻很難與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相適應。

3. 農用地閒置拋荒嚴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業已逐漸成為一種高風險、低收益的行業,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熱情漸漸降低,而是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高速發展中的第二、三產業。土地經營的信心不足和投資減少,導致土地粗放經營甚至棄耕撂,近幾年,由於農產品的價格走低,農民增收相對緩慢,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明顯降低,而將大-片耕地改為果園、茶園,甚至將耕地挖塘養等。

4. 農村居民點建設分散,宅基地審批缺乏管理和監督

我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佔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趨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產權關係不明確,宅基地審批缺乏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村官成為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實際審批者和受益者,使宅基地佔用耕地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農村宅基地在管理上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一戶多宅”、住宅興建攀比之風在廣大農村盛行,導致農民想方設法在地理位置好的地段申請新宅基地建房,甚至不惜佔用大量的優勢耕地,而原先的住宅則無人居住,變成長期廢棄而得不到復墾的“空心村”。

5. 法制觀念不強,違法違規亂佔耕地現象依然存在

部分鄉鎮領導幹部法制觀念薄弱,對耕地保護的重要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對粗放使用土地資源的慣性思維尚未根本改變,忽視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學習,片面地認為學習和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事情,與開展地方經濟工作不相干。 在抓經濟建設中,沒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存在著急於求成的傾向,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四、幾點建議:

1、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土地利用同時受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支配,土地利用佈局的形成和調整同樣也受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的支配和影響。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空間分佈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土地利用也就存在地域性的特點,因此,要全面分析土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找出區域內土地利用中的優勢和不利因素,進行土地利用佈局。

《農村土地問題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