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報告>

南京實地導遊實習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2.17W)

20xx年11月20日、21日兩天,我們為了即將到來的導遊證考試,老師以及導遊帶著我們紛紛來到南京靈谷寺,中山陵,明孝陵,總統府四個景點進行實地踩點。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把導遊詞和實際景點相結合。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考點景點由我們自行去踩點走走。

南京實地導遊實習報告

 第一站:靈谷寺

20號的早晨,我們依然懷著與去年去皖南一樣的激動心情來到學校北大門口集合,然後跟著導遊上了旅遊大巴。我們首先去的便是素有“天下第一禪林”的靈谷寺。靈谷寺,位於南京市中山陵東面1.5公里處,原稱蔣山寺,在今明孝陵處,是一個由寺廟建築、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靈谷寺是古代鐘山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傳至今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為名僧寶誌所建的開善精舍。

靈谷寺風景區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古稱“靈谷森鬆” 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眾多名勝古蹟隱約其間,有無樑殿、松風閣、志公殿、三絕碑等,名人墓葬有鄧演達墓、譚?a href='' target='_blank'>雨]墓等。靈谷寺景區體現了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生態文化特點,是遊人品味歷史、賞桂休閒的好去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比較代表性建築。

靈谷寺大門

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上覆綠色琉璃瓦,兩側是紅牆。中門上題“靈谷勝境”,兩側偏門各書“鬆聲”、“泉濤”。大門正南有一個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稱萬工池,相傳是明太祖呼叫 萬名軍工挖掘而成。進大門,過雨道是無樑殿。

無樑殿

無樑殿原名無量殿, 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是原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整座建築全用 磚石砌成,無樑無椽,所以又稱無樑殿。殿高22米,寬46.7 米,進 深37.9米,南北各有3個拱門,四面皆有窗。結構堅固,氣勢雄偉, 至今已有600 多年曆史。

牌坊

殿前有一座五楹帶頂的陣亡將士牌坊,中間 坊額刻“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的貔貅。殿內牆上書刻孫中山的《總理遺囑》,還書刻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名單。 無樑殿後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於東西各300 米處的 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牆後是鬆 風閣,建於幾十級臺階之上,閣高10米,寬41.7米,九楹二層,外有 迴廊,四周紅柱環繞,二樓為中空式,頂覆綠色琉璃瓦,藍色披簷。 閣後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勳”四字。由此向北約百米 就是靈谷寺的標誌性景點靈骨塔,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 米,頂層直徑9 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1933年建成, 當時稱陣亡將士紀念塔,俗稱九層塔。塔內有螺旋式臺階繞中心石柱 而上,計252 級,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簷,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 有石欄圍護,供遊人憑欄遠眺。 無樑殿東有靈谷寺,寺內大雄寶殿供如來佛;大道覺堂供玄奘法 師靈骨;觀音寶閣供觀音菩薩;還有藏經樓、彌勒殿、祖堂等建築。

靈谷塔

靈谷塔是南京地區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層寶塔,它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靈谷塔的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始建於1931年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據《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記載,在率師北伐、建都南京、統一告成後,1928年國民政府“眷念前勞,凱旋者概予登庸,慘逝者追加憮恤,惟茲陣亡將士殺身成仁,屍骨遍野,忠魂無依,乃擬蒐集陣亡將士骸骨,建築公墓,安慰忠魂。”該塔由茂菲和董大酉設計,造形優美,典雅莊重,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當時我們和同學們還爬上去參觀一番,異常興奮!

鄧演達墓

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的黃色照壁。寺東有座品質碑,碑高約 5米,上 刻“靈谷深鬆“四字。再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築名“流觴廳”, 現為涉外餐廳。 由流觴廳向東南不足百米即至鄧演達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 壇。兩側有露天遊廊左右環抱,廊上架有水泥條架、植紫藤為篷;遊 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 面有石牆環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烈士之墓 ”,墓圓形,築於平臺上,高4.5米、直徑9.5米,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當然靈谷寺內還有很多其他可觀之處,我們跟著導遊都一一前去踩過。 第二站:中山陵

中午參觀完靈谷寺,我們下一站來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山陵。中山陵的線路很簡單,主要就是沿著一條中軸線。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域性呈"警鐘"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建築風格融中西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臺、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中山陵總體來說較其他簡單一些,所以我們參觀完,便節省更多的時間遊覽下一站——明孝陵。

第三站: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

來到明孝陵,我們首先步入的是神道,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石獸獅子,獬豸,大象,駱駝,麒麟和馬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硃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 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在橋的北面是方城明樓、寶城寶頂,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顯然為人所制。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簷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早已毀,僅存四壁磚牆,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寶頂近似圓形,原名獨龍阜玩珠峰,周圍砌有磚牆。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儲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最後一站:總統府

第二天上午,我們隨導遊進行最後一個景點踩點,來到總統府,總統府無疑是所有景點中最困難的一個了,內容特別多、特別深、特別複雜。首先要提總統府的沿革:歷經明、清、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等時代。在明朝,這裡是漢王府;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衙門於此,是清政府統治東南地區的中心。乾隆時期,這裡曾為南巡行宮;太平天國時改為天朝宮殿;清朝後期曾國藩沿襲咸豐三年前的舊都署規模及佈局進行改建,仍為兩江總督府。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總統府就設在這裡的西花園;1928年,這裡又成了國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經非法國大選舉,蔣介石任總統,大院大門嵌上“總統府”三字。

然後接著就是大門,光是一個大門就有不少可以講的,如:大門為西洋古典式建築,建於1929年。但原先,總統府的門是木結構的,後來蔣介石嫌棄它沒氣勢就改建了。現在我們看到是---門樓為階女兒牆、仿古羅馬風格,開三劵拱門,8根愛奧尼柱修飾於大門兩側。門樓上方是“總統府”三個大字,但是在1948年前門樓上是譚延闓書寫的“國民政府” 四個字,1948年後,也就是非法國大選舉後,才換成木刻包金的“總統府”三個大字,而這“總統府”三個大字是原監察院副院長周鍾嶽所寫。解放後被摘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3年複製後懸掛的。 現在請遊客隨我進入大門,從裡面看大門,大門是一座兩層半的建築,一樓為門房、衛兵室,二樓為衛兵宿舍,樓頂為升旗平臺。 總統府有很多內容,一片瓦、一棵樹、一幅畫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或開心、或傷心、或溫馨、或自豪、或可笑等等。就如一瓶香醇的古酒,是需要耐下性子慢慢品味的。

 學習小結

踩點實習,加深了我對各景點的映像,幫助我不再膚淺的、一味的、單純的去背記導遊詞,現場導遊也許講的並沒有我們需要背的內容多,但卻也著實吸引了我們的興致,講的東西不少都不是書上直接寫的,我們還需要生活中的不斷積累,學習總是不斷強化的。這次的踩點實習,不僅讓我們學習了很多有關導遊的知識,同時在此途中,我們也留下了很多難忘而又美好的回憶。值得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