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愛好 閱讀(2.3W)

  叫海不是海,說湖不叫湖,那它到底是什麼情況?今天就由百科網小編為您帶來,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 裡海

裡海(英語:Caspian Sea)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且為鹹水湖,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值得注意的是,裡海不是海。裡海擁有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裡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後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距今不過1.1萬多年。裡海的英語名、俄語名(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以及哈薩克語名都是“卡斯皮海”,“卡斯皮”是拉丁文繼承自希臘語對裡海西南岸高加索東部人的稱呼。裡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دریای خزر)、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語等其它突厥語族語言中為“哈扎爾海(可薩海)”,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可薩汗國)。現代波斯語也有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的稱呼,是按伊朗馬贊德蘭省而來。裡海的中文譯名按西文海的原意也使用“海”字,繁體寫法可以有“裡海”、“裡海”或“裡海”(注,我國大陸地區“裡”字內碼與臺灣地區不同,通過複製貼上查不到,它就是“表裡如一”的“裡”,簡化後同表示里程單位的“裡”)。裡海雖稱海,但卻是一個大的鹹水湖,之所以叫海,是因為面積足夠大,以及其性質偏向於海水,如:顏色、海灘等。

  概述

裡海(CaspianSea)是個內陸湖,位於中亞西部,裡海南北狹長,形狀略似“S”型,南北長約1200公里,是世界最長及唯一長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東西平均寬約320公里,湖岸線長約7000公里,面積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几乎與波羅的海相當,規模為亞速海的10倍,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裡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林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

裡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呎)。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公尺(3,360呎)。湖面總面積超過37萬平方公里,比起北美五大湖(24.5萬平方公里)加起來還大,有1.5倍;也比德國大(35.7萬平方公里);比波羅的海大(33萬平方公里)。裡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

 屬性

雖然裡海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但是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曾與地中海連線,湖中也有多種海洋生物,而後來由於大陸漂移,致裡海與地中海分開,成為一個大的湖泊,因此至今裡海仍有不少與地中海相似之處。

地質

裡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裡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

裡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北里海面積99,404平方公里(38,380平方哩),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米,在與中裡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米。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裡海面積137,918Km²(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米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於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Km²(57,570平方哩)的南里海盆地過渡的標誌。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蕩的平原,而裡海最深處則在此。裡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林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海區劃分裡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裡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裡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裡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千米。

 地理組成

裡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裡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裡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裡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萬公里,其中伏爾加、烏拉爾和捷列克河約佔90%以上。

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里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1%。中裡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頻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790米;水量約佔裡海的三分之一。南里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裡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裡海的三分之二。海底沉積物,北里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裡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里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沿岸城市

巴庫(亞塞拜然)

克拉斯諾沃茨克(現在名為土庫曼巴希),土庫曼

巴博勒,伊朗

阿特勞,哈薩克

阿克套(以前名雪夫晨科堡),哈薩克

 水文特徵

  環流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區域性性環流。北里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釐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釐米/秒,最大可達100釐米/秒。中裡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裡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釐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釐米/秒。

 水溫

水溫分佈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里海僅0.1~0.5°C,南里海可達8~10°C。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C。無酷暑,溫度不高。水溫的垂直分佈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里海和中裡海,水溫幾無變化,南里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裡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256立方公里,佔裡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經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準鹽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里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

水位

水位的長週期和超長週期的顯著變化是裡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研究證實,裡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裡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釐米。裡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裡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釐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裡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裡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裡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水分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裡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水位下降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裡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釐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複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湧。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米。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區域性性環流。北里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釐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釐米/秒,最大可達100釐米/秒。中裡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裡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釐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釐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