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二年級中秋小報手抄報素材

愛好 閱讀(8.66K)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那麼你知道二年級中秋小報手抄報圖片有哪些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二年級中秋小報手抄報圖片,希望大家能喜歡!

二年級中秋小報手抄報素材

中秋節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祝福語

1、月亮走,你也走,情深依依花也羞;月亮走,你不走,此刻幸福永久留;月兒圓,月餅圓,闔家歡樂人團圓;桂花香,月更圓,日子甜上更加甜。中秋快樂

2、和和美美到中秋,團團圓圓好日子,高高興興聚一堂,平平安安話幸福,歡歡喜喜賞明月,開開心心送祝福,願你,中秋分分秒秒都快樂,和和睦睦人安康!

3、中秋節,月兒圓,許個心願圓又圓:日圓,月圓,團團圓圓;官源,財源,左右逢源;人緣,福源,源源不斷;情願,心願,願願隨心願;真誠地祝願你,圓願遂願,提前祝你中秋快樂!

4、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家庭情圓,朋友事圓,心中夢圓,左右逢圓;願你每一天中,人緣,情緣,福緣,財源,緣緣不斷,事事如願!祝中秋節快樂!

5、中秋節,最值得慶祝的是團圓,最感到幸福的是有您這位客戶,最值得分享的是祝福,我願望是您以及你的家人幸福安康,祝中秋快樂!

6、讓最圓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讓明月傳達我的心願與祝福。祝你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7、桂花的清香,在空氣中瀰漫著甜蜜;滿山的紅葉,在晚風中飄揚著美麗;今宵的明月,在夜空中印刻著記憶。中秋佳節,真誠祝願您萬事如意!

8、月兒圓圓天邊掛,夢想圓圓都成真,荷葉圓圓水中立,情誼緣緣永不變。祝福源源簡訊傳:中秋花好月又圓,幸福快樂兩團圓。祝你中秋快樂!

9、中秋月圓佳節思親遠隔天涯舉目有親心願祝願如願情緣了願。祝你幸福快樂!

10、明月當空照,掛念心頭繞,歲歲明月夜,年年盼團圓;思念傳千里,簡訊送祝願,天涯情不斷,海角血脈連;每逢佳節倍思親,心寄明月祈團圓,祝閤家歡樂幸福伴,吉祥如意樂開懷,中秋節快樂!

11、中秋的明月灑落了幸福,中秋的喜悅渲染著大地,中秋的快樂飄散在四方,中秋的味道瀰漫在身邊。中秋來了,願你闔家歡樂,幸福美滿。中秋快樂!

12、星光燦燦月兒圓,八月十五中秋來;喜上眉梢人歡喜,朵朵花兒開得豔;張燈結綵慶佳節,歡天喜地大團圓;團團圍坐樂融融,推杯換盞展笑顏;歡聚一堂是福分,樂享盛世度中秋;送份祝福傳情誼,點點心意在其間。提前祝你中秋快樂,心情舒暢!

13、月餅幾時有?今天特別甜,多多吃幾個,胃腸消化難,起身來運動,看你露笑臉,你也吃月餅,咱們肩並肩,今晚中秋月,就讓咱們這一對志同道合的人約會吧。

14、廣寒宮裡嫦娥在翩翩起舞,桂花樹旁玉兔在柔情漫步,花燈影下祝福在描繪藍圖,祈禱中秋笑容為你入駐,幸福團圓人人羨慕。預祝快樂中秋,好運永久!

15、趁著心兒尚未凌亂,夜色還未上演,月亮還不很圓,月餅還未端出,簡訊尚未擁堵,我趕在中秋到來之前送你祝福,祝你中秋佳節人團圓歡樂滿幸福綿延!

中秋節作文

中秋節終於到來了,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萬達廣場玩。

萬達廣場人山人海,舞臺被圍得水洩不通,我們好不容易才從人海中擠了進去。萬達廣場裡十分熱鬧,一樓的舞臺上有很多小朋友在表演節目,我和家人去了二樓,二樓是步步高超市,裡面東西十分多,琳琅滿目,我們看得應接不暇,各樣的蔬菜水果,人們你一斤,我一斤的買。

到了第三樓,裡面有賣玩具的,有賣衣服的,還有賣寵物的,我走進了一家人多的寵物店,裡面有數不勝數的小動物,有白白的小兔子,有毛茸茸的小狗,最可愛的是那大尾巴的松鼠,大的都可以當被子蓋了。我足足在這個店中呆了半個小時,摸摸小白兔,逗逗那會說話的鸚鵡,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離開了萬達後我們去了公園,公園裡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我們一起玩了精彩刺激的過山車,過山車的速度快的讓我睜不開眼睛。此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速度與激情》這部電影。我們玩了一會就回家了。

晚上,我吃著月餅,賞著月亮,心裡在想:天上的月亮上真的有玉兔嗎?有嫦娥嗎?中秋節可真好玩!

中秋節作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奈何古難全,但願月圓人亦圓,千里共望一嬋娟!——題記

再無心於語文上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浪漫,再無心於數學上的X軸y軸的枯燥。筆擲書檯,靜靜地發呆。

窗外一片一片的烏雲蒙上圓月雙眼,桂花的香甜,瀰漫了大半秋天,芬芳了小院的角角落落。爸,我多想我們一家人團團圓圓,可那一桌團圓飯,卻少了您的身影,沒有你的中秋,總是少了歡樂,怎麼不遺憾。

爸爸長年於外地奔波,只為這個家能殷實一些,只為兒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相隔千里,外加忙碌不堪。昨夜又告訴我們,今年中秋他又要一個人對月獨飲,不能陪我們共度中秋了。

推開門,是秋的清風。一個人,走路的寂靜。樹在月影中無意搖曳,月在雲縫中偷窺,看世間的悲歡離合,安慰自己的陰晴圓缺。幾片梧桐葉未老先衰,乾巴巴地躺在地上,無言地望著深邃的天空,影子在幾盞路燈下變得雜亂無章,重重疊疊,像或淡或濃的墨。

我當然理解父親的缺席,我也告訴自己要接受,但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路過別人家的窗前,聽著他們的歡聲笑語,尋找那不知蹤影的圓月,嗅著若有若無的桂香。我又想起了昨天同學分享的中秋活動計劃,出去玩、看電影、搞一個聚會……而我只能回覆簡單的中秋祝福。

回到家,豐盛的晚餐早已擺上餐桌,零星散碎的話語交替著,我和媽媽簡單的交流,和平時沒啥兩樣,直到變成沉默,甚至有點壓抑。我便轉身進了書房。

媽媽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打破了那份散發著淡淡憂傷的沉默。不用問,肯定是節日問候,每逢過節時,媽媽都是和親戚朋友通過手機互相問候。說實話,我們家的過節,還不如媽媽的手機熱鬧。淺淺的月光流進書房,落在我的身上,彷彿在訴說著中秋祝福。我心神不寧的胡亂翻著書本,沒有心情感受這份“祝福”。

媽媽拿著手機,推門進來,一個熟悉的身影躍於手機螢幕——是爸爸!他笑著,用他習慣性的、令人無比熟悉的“hello”作為問候語和我交流,“兒子,到陽臺來,看看月亮,我就在月亮的下面,我也在看月亮,我們一家三口都在看一個月亮,我們過一個別樣的中秋!”

此時,月亮卻躲過雲層,清明澄澈,正對著我家喃喃細語。我們全家都擠在手機前,看著月亮,你一言我一語聊得不可開交,歡聲笑語鋪滿了我們的餐桌。今年的中秋是思念的中秋,今年的月圓是浪漫的圓月。

父親說:月亮就在那片雲之後,每一年與中秋的邂逅,即使她蒙上了面紗,我們依舊知道它還是那樣恆古的美麗。就像我們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依然感受彼此的心跳,祝福著我們的幸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無奈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月圓人更圓。

中秋節的習俗

賞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裡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裡搗藥),插在香壇裡。香壇是一個方鬥,晉北的鬥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鬥,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鬥全是方的了。鬥裡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裡用涼水衝一下。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而虔誠。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