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板栗樹的特點外形特徵

愛好 閱讀(3.05W)

全國最好的板栗生長在湖北省羅田縣,當地人稱其曰“大紅袍”。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板栗樹的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板栗樹的特點外形特徵

  板栗樹的特點

幹: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深灰色。

枝:小枝有短毛或散生長絨毛;無頂芽。去掉樹皮(韌皮部),可以看到木質部具楞。

葉:單葉互生,排成2列,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4~7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鋸齒,齒端芒狀,下面有灰白色星狀短絨毛或長單毛,側脈10~18對,中脈有毛;葉柄長1~1.5cm,有毛;托葉早落。

花: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直立柔荑花序,長15~20cm,雄花萼6裂,雄蕊10~12;雌花集生於枝條上部的雄花序基部,2~3朵生於一有刺的總苞內,雌花萼6裂,子房下位,6室,每室1~2胚珠,僅1枚發育,柱頭頂生,點狀。花期5月。

果:殼鬥球形,直徑3~5cm,內藏堅果2~3個,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半球形或扁球形,紫褐色,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直徑2~3cm。果肉淡黃。包藏在密生尖刺的.總苞內,總苞直徑為5-11釐米,一個總苞內有1-7個堅果。果期8~10月。

  板栗樹的生長地區

板栗樹生長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分佈地域

遼闊。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全國板栗

板栗樹面積111萬hm平方米,年產板栗2.5億kg。南起海南島(北緯18°30’),北至遼寧的鳳城(北緯40°31’)和吉林的集安(北緯41°20’),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分佈。重點產區為燕山、沂蒙山、秦嶺和大別山等山區及雲貴高原,其中山東、湖北、河南、河北四省的產量佔全國產量的60%左右。低海拔分佈區如河北省昌黎、山東省郯城、江蘇省新沂在50m以下。高海拔區如雲南省的維西達2800m,一般分佈在300-500m之間

  板栗樹的主要價值

食用方法糖炒板栗

正規的糖炒栗子應該用麥芽糖(或桂花糖紅糖,最好別用白糖),蜂蜜,精製植物油,沙礫(糖炒板栗所用砂礫最好為清水砂,砂礫直徑以3-4釐米為宜。)來炒;板栗應選擇果形端正、大小均勻、籽實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質板栗作為原料。(慄果大小一定要均勻一致,否則影響糖炒效果。)工藝流程:原料選擇(上面已說明)→分級→配料→炒制

1 、分級:如果大小顆粒一起炒制,常出現小粒熟,大粒生或大粒熟小粒焦的現象,所以在炒制前,應剔除腐爛果、開果或蟲蛀果,並按果形大小分級後,分別炒制。

2、燃料:用木柴或煤。木炭發火快,火力旺,減火和來火方便,便於掌握火候。

3 、鍋灶:分滾筒和鐵鍋兩種。使用滾筒較省力,但炒制的質量不及鐵鍋炒制的好。

4、配料:慄、砂、糖、油的比例是:慄與砂的數量之比為1:1,每100公斤栗子用飴糖4~5公斤,茶油200~250克。

5 、板栗炒制詳細流程:首先把栗子洗淨,然後用利器把栗子pp割開,深度大概為5mm,長度要超過pp。注意這點很重要哦,千萬不要偷懶!然後洗淨,放在水裡泡10分鐘左右.鐵鍋燒乾,將細沙倒入,同時倒入已經瀝乾的栗子.徐徐翻炒之,注意要使栗子受熱均勻,否則生熟會不一致,有些栗子還會焦。

過了幾分鐘後,你可以看見栗子慢慢漲開來.於是加快翻炒的頻率,使先前粘在栗子殼上的沙粒慢慢脫離.這個時候,就加一勺白糖下去,注意要慢慢加入,要撒得均勻些.糖加進入以後,同時糖分焦化,焦香四溢,很有路邊糖炒栗子的感覺吧?這個時候,需要不斷快速翻炒,並使鏟子從鍋底插入泛起,以保證焦糖不粘鍋底.待炒到沙粒不再發粘,即關火,蓋上蓋子悶一會,以保證栗子熟透並使焦糖香氣滲入栗子裡,然後用漏勺將栗子瀝出即可.這樣,美味的糖炒板栗就完成了.糖炒板栗的作用:糖炒板栗營養價值很高,甘甜芳香,含澱粉51~60%,蛋白質5.7-10.7%,脂肪2-7.4%,糖、澱粉、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B,、B:、C及鈣、磷、鉀等礦物質,可供人體吸收和利用的養分高達98%。以十粒計算,熱量為204卡路里,脂肪含量則少於1克,是有殼類果實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普遍的板栗可用於食品加工,烹調宴席和副食。板栗生食、炒食皆宜,糖炒板栗、拌燒子雞,噴香味美,可磨粉,亦可製成多種菜餚、糕點、罐頭食品等。板栗易貯藏保鮮,可延長市場供應時間。板栗多產于山坡地,國外稱之為“健康食品”,屬於健胃補腎、延年益壽的上等果品。

發展出路

把發展板栗種植作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康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拳頭產品”與特色農產品產業來抓.。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群眾種植,促進了板栗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邁進。

“野生板栗第一鄉" 為四川,全面建設集現代林業觀光、鄉村生態旅遊、板栗文化於一體,生產、銷售、加工、科研一條龍,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新農產品品種栽植、新技術研究、新科技轉化為一體農業文化出路。

品種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