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愛好 閱讀(1.55W)

月到中秋分外明,到了中秋這一天,面對一輪明月,就會自然想到同在明月下的故鄉和親人,遊子思鄉、思親的情感就更為迫切。你瞭解中秋節日小報圖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日小報圖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欣賞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中秋節日小報圖一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第2張

  中秋節日小報圖二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第3張

  中秋節日小報圖三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第4張

  中秋節日小報圖四

中秋節日小報圖片 第5張

  中秋節日小報圖五

  中秋節日小報內容資料1:中秋節是一個思念親情的日子

又到中秋節,中秋的夜晚,吃著月餅,就著瓜果,品著美酒,望著明月,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的夜晚,可別忘了遠在海外打拼的華僑華人,有道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華夏兒女到海外讀書、經商,求生存,謀發展,他們和當地人民一起創造了駐在國的繁榮,也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此時此刻,他們一定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思鄉的情感分外濃烈。請看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起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思鄉的情感是痛苦而又甜蜜的,因為故鄉的月亮是和美好的童年、溫馨的親情聯絡在一起的,不管那時的生活有多麼艱難。要知道,遊子思鄉的時刻,故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你們,在山東微山湖一帶,至今中秋時必備碗筷,以示對遊子的思念和祝福。海外的遊子啊,別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秋不能團圓的還有邊關軍人,請聽《邊關軍魂》這支歌:“人海茫茫,你不會發現我,我在遙遠的路上風雨兼程;霓虹閃閃,你不會認識我,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花海柳浪,你不會找到我,我在天上默默地飛,我在水裡悄悄地行……”還有出外打工的農民兄弟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還有為了萬家團圓而犧牲自家團圓的堅守在各個崗位上的人們……

中秋節是以家人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節日,民間俗稱“團圓節”、“八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民俗文化活動很多,最常見的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慶祝中秋、共賞明月、祭拜神仙、吃月餅、遊戲娛樂等。中秋節的民俗文化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國。

月到中秋分外明,到了中秋這一天,面對一輪明月,就會自然想到同在明月下的故鄉和親人,遊子思鄉、思親的情感就更為迫切。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世間理想與生活願望極致的表現,我們過節不是為了模仿古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體驗傳統的精神與情感。美滿團圓是月亮自然美的核心與根本,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大團圓的結局、大團圓的意象、大團圓的人生理想,成為中國文化的情結。月圓滿與人團圓天人合一,是古人祈求家庭幸福美滿的生動寫照。人們對月圓的盼望和對親人團圓的祈願卻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這便是中秋節的主題,我們為此而過節。

中秋節的`主題還遠不止以上內容,如果全面考察,會發現這是一個豐富、多樣的文化呈現。

  中秋節日小報內容資料2:中秋節的家國意識和人文精神

●在經歷了青海玉樹大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以及上海世博會之後,今年中秋節的底蘊、內涵、語境被充分地闡釋與彰顯——我們守望相助、共渡災難後,我們共襄盛舉、圓夢奧運後,在中秋節的懷抱中享受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感念花好月圓、國泰民安

●中秋節作為民族佳節能穿越千年,至今興盛不衰,因為它以家庭為主體、以國家為載體,閤家團圓,舉國同慶;以和諧為基調,以共享為福祉,民為邦本,國運昌盛。我們應當感謝先民創造了這樣一個融個人情懷與家國意識於一體的節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實現這個祈願的前提就是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強盛。“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此時此刻,我們對“家”的認識得到了昇華。中秋節的家國意識和人文精神,將在當代人的實踐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來臨了。對於今年的中秋節,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格外親切而非同尋常:在經歷了年初嚴重的雪災、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北京奧運之後,中秋節的底蘊、內涵、語境被充分地闡釋與彰顯——我們守望相助、共渡災難後,我們共襄盛舉、圓夢奧運後,在中秋節的懷抱中享受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感念花好月圓、國泰民安。特別是今年中秋節被納入了國定節假日,更營造了闔家歡慶、舉國同樂的氣氛。

前不久,河南一位詩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倡議,在中秋節那天關閉公共燈光,“哪怕只有一個小時,為市民營造賞月的好氛圍”。並希望“當天家長關掉電視,陪孩子過一個充滿月光的中秋節”。但我覺得,這個倡議還是比較簡單直觀的。其實,中秋節以獨特生動的民俗形式和豐富多彩的節慶圖式,傳導和承載了一種家國意識和人文精神,展示和寄託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祥瑞的祈求、美滿的憧憬、團圓的祝福、和諧的企盼。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早在《詩經·小雅·天保》中,我們的先民就有了“如月之恆,如日之升”的詠唱。而在古老的《周禮》中,最早出現了“中秋”一詞,有秋分杞月之說,當時在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儀式。大唐初年,中秋節作為一種民俗節慶被確認,《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記載。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象徵三秋之正中,萬民同樂迎佳日。明清之際,中秋節成為僅次於春節的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月、祭月、舞火龍、舞草龍、點燈塔、放天燈、砌寶塔、燒斗香、飲桂花酒等,而吃月餅最具象徵意義和祈願色彩。中秋節作為民族佳節能穿越千年,至今興盛不衰,因為它以家庭為主體、以國家為載體,閤家團圓,舉國同慶;以和諧為基調,以共享為福祉,民為邦本,國運昌盛。我們應當感謝先民創造了這樣一個融個人情懷與家國意識於一體的節日。

從社會學意義來看,任何民族的民俗節慶活動,都是這個民族生活形態物化的表現、精神追求借代的展示和人文訴求迴歸的呼喚。滿月作為團圓的象徵和美滿的寓意,使人們在闔家品嚐月餅的同時,也品嚐生活的甜蜜,家庭的溫馨。“家”的概念和認同,在這一天顯得如此美好、如此重要。當然,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細胞和群體最小的組織,也並非總是花前月下,有時也會遭受突如其來的意外。誠如蘇東坡在那首流傳千古的詞中所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當汶川大地震襲來時,無數個家頃刻受到重創,艱難時刻,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子弟兵解放軍奮戰救援的同時,全國每家每戶幾乎都伸出了手,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重新開始生活。在地震過去100多天後,我們欣喜地看到災區家庭也安然過上了中秋節。正是無數個“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才支撐起我們的“家國”。當我們享受中秋節的詩意時,應當感恩生活、感恩大愛、感恩“家國”。“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此時此刻,我們對“家”的認識得到了昇華。

“家國”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場和生存源。綜觀中秋節的流風史緒,可見清晰的家國理念的貫穿和演繹——從初於周、興於唐、定於宋到盛於明清,正是國家意識對民間風俗的認同和參與,是以文明傳播為內驅力,以文化的構建為外推力。如果說家要團圓美滿,那麼國更要統一強盛。家國意識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實現這個祈願的前提就是國家的長治久安、興旺強盛。前不久,我們舉辦了一屆大氣磅礴的奧運會,充分展示了國家實力和國民能力。首都家家戶戶都為奧運添彩,使北京成為歡樂之城。而今在迎世博600天行動中,上海的千家萬戶也正紛紛行動,盡心出力。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時間為5月至10月,也就是從春日的飛紅流翠、夏日的映日荷花到秋日的丹楓香桂,其中也有一箇中秋節。屆時在世博會的花團錦簇中,舉國上下將共享的那個中秋,該是何等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