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財會>證券從業資格>

如何成為證券行業分析師

證券從業資格 閱讀(1.35W)

真正大公司高水平的分析師估計沒什麼時間泡貼,也沒有機會給別人講這些。尤其是其中很多人都是很順利的進入這個行業,或者發展的很好,沒有體會到很多箇中難處和迷惘。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如何成為證券行業分析師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成為證券行業分析師

  什麼是行業分析師?

首先,什麼是分析師,或者有些地方叫做研究員。

不光在證券行業裡,很多金融、財務、諮詢等相關行業都有這個崗位,英文是nlyst。

其實國外的分析師大部分是指那些擁有指定機構或協會註冊證明的分析師,比如CF特許金融分析師、RC註冊特許分析師、FRC資深註冊特許分析師、。

僅僅通過考試的一般稱為準分析師,必須其他條件也都合格,比如說3-5年的相關領域工作經驗,才能正式在協會或機構註冊,成為註冊分析師,這才是真正的分析師。

國內的分析師體制還不是很健全,僅有證券業協會主辦的證券從業資格考試以及相應的崗位註冊制度。對應的分析師來說要考基礎知識和證券投資分析這兩門,通過後加上2年的工作經驗,取得的是證券投資諮詢的資格。這僅是個從業的資格,與國際的註冊分析師來講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尤其是國內的考試很簡單,工作經驗可以編一編啊。

有了這個從業資格之後,就可以在證券公司、投資諮詢公司從事證券投資諮詢的業務了,但不能說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分析師了,很多其實是股評和大客戶經理。因此我們需要在這裡應該把我國的分析師做個定義,或者說做個分類。

  第一,分析師應該指的是任職證券公司,公墓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門,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部門,專業投資諮詢公司(天相,萬德),私募基金等主要從事證券投資或者為機構提供專業投資諮詢的分析師。

那些諮詢公司的財務分析師,專案分析師,產業研究員就不算了,一般跟證券投資不挨邊,不是僅專注於上市企業,非上市企業對他們同等重要。

  第二,買方分析師和賣方分析師。

這是最常見的分析師分類:買方分析師就是指購買其他機構(主要是證券公司和天相這樣的諮詢公司)的分析報告,然後為自己公司提出投資建議的分析師,一般隸屬於證券,基金,私募,資管的投資部;賣方分析師就是銷售自己報告的分析師,多數是證券公司的研究部門。這兩者的具體區別以後介紹。

  第三,經紀業務分析師。

主要指的是針對大客戶的或者證券公司各營業廳的分析師,主要面對散戶進行服務。

提供買方分析師崗位的:各證券公司投資部(如東方證券,上海證券等等,沒有中金公司,不過中金現在好像正在籌備這方面的事宜),各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不是每個公司都有的),各公募基金(嘉實、易方達、南方,QFII,QDII等等),各私募基金,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如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這可是個大戶),資產管理公司(除了幾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外,還有很多地方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還有諸如聯想控股的這類民營公司,實際上應該算私募。還有各大集團的財務公司,有證券投資資格的。),而很多企業也都在主營業務外利用閒錢投資證券市場,其中的投資人員還不能稱為分析師。

提供賣方分析師崗位的:大證券公司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發中心,如中金、中信,國金,國信,申萬、國泰、海通,招商,平安,興業,光大,中信建投,廣發,長江,銀河是做的比較久的,渤海、東興、信達、民族、東北、聯合、第一創業、安信也都不錯,還有外資那些高盛高華、UBS那種。國內券商太多了(超過 100),當然有些公司並不具備投資諮詢的資質,也有很多公司沒有成立賣方研究所,剩下一些小的證券公司,國都、日信、東海、東吳、太平洋等,雖然有研究所,有賣方分析師崗位,但並不是以賣報告賺錢的,估計也沒人會買,更多的是跟外界交流的渠道,或者讓股市中有自己的一種聲音,算是種對外宣傳吧。此外,像山西、齊魯、國元、這類地域性比較強的公司做做本地上市企業的賣方報告還是可以的。天相投資諮詢也是做賣方,雖不是券商,不過做的還不錯。

提供經紀業務分析師崗位的:各證券公司的總公司經紀業務總部,各營業廳可能都會招的,跟上面兩種比,無論從聲勢上,從地位上都差點,但是水平不一定差,很多人炒股的能力,看盤看技術分析的能力很強的,很有感覺。不過這個也沒法比,畢竟兩者的客戶不同,資金規模和風險偏好有明顯差別,就好像我們不能拿男人喜歡的足球和女人喜歡的時裝作對比一樣。

不知道有沒有落下的,下次講一講這幾種分析師的工作內容,部門收益形式以及薪酬方面的事情吧。

  工作內容,部門績效以及收入

其實本文題目不好,光想著吸引眼球了,沒有完全的切題。我想說的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分析師,這裡主要指性格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能力上的要求不高。

我認為找工作就像談戀愛一樣,首先你要相互瞭解才行。很多人僅是聽說分析師挺漂亮又有錢,就過來追求,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即使真是這樣,他適不適合你呢,而你又適不適合它呢?

大家一定要從這個角度考慮,尤其是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一定在找工作之前好好的自己瞭解下自己,分析下自己的性格,喜好,能力,體力,然後瞭解各種行業的各種崗位,考慮下哪些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這樣才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其實工作本身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你與這份工作是否契合。

廢話多了,上次說要談談分析師的工作內容,部門績效以及收入的問題,當然我還是按照上文的那種方法,對不同三種類型的分析師作出具體的說明,就是買方、賣方和經紀業務分析師。

  1第一,說說買方分析師。

基本上各個券商都有(我沒仔細查過牌照,應該有些小券商沒有投資的資格,中金以前也沒有這個資格,現在好像在籌備這方面的業務),隸屬於證券投資部,如果說的專業點就是自營業務部,這個部門是專門負責股市投資的。一般的流程是,自營的分析師通過各種渠道,包括自己選擇,購買報告,聽從上級指示,按照市場傳聞確定一家或者幾家研究公司,對該公司的公開資訊進行研究,在電話調研或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市場形勢寫出投資建議報告給本部門的投資經理,然後投資經理決定是否買入或賣出,什麼價位買,買多少,當然不太正規的也可以先買入再寫報告。基金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部,私募等等,他們的買方分析師或自營分析師都是這個樣子,工作流程都很接近,只是名稱都不太一樣。

這種模式下,大家都理解,分析師對公司的投資是十分了解的,出於法律合規的要求,他們是不能隨意向外界公開透露(私下講講沒什麼)與該公司投資股票有關的事情。因此一般這種分析師不是很出名,基本上不接受採訪,即使接受採訪也不能說很多東西的,他們的報告多數屬於內部報告,不能對外傳閱的。

基金公司和大中型證券公司的投資部都配有很大規模的分析師隊伍,基本上每個行業都有,覆蓋全部股,主要以分析公司為主,據說國*證券的投資部分析師就有接近20人,為自己的投資經理服務,各個基金公司也差不多這個配置為基金經理們服務。而券商和基金的規模越小,自營分析師的數量就越少,有些證券公司甚至就沒有,投資經理把活都包了。

首先,看看證券公司的買方分析師,由於其隸屬於投資部,這個一般叫做投研一體,就是投資和研究是在一起的,投資的經營業績成為了影響分析師收入的主要因素。投資佔比越大的公司自營分析師的基本工資越高,越小的一般越低,很多小券商的自營分析師收入跟一般人力和財務員工的一致。但是績效或者說獎金差距就大了。主要原因還是資金規模引起的投資偏好造成的:

大券商的投資資金規模要比小券商要大一些,但是可能佔自己全部公司收入的比例不是最大的(經紀業務和投行更重要些),因此大券商在證券投資上都比較謹慎,注重風險,經常歸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些業績穩定的權重股,績優股是主選,避免業績出現過大的波動,收益比較穩定,分析師的提成也就不會很高,但是會比較穩定,15-40萬左右吧;小券商就不同了,有些券商的營業部都不到十家,沒有投行,指著這兩個吃很快就完了,因此更加重視投資,投資理念也是十分的激進,最愛概念股、題材股(平安雖大,也有這個毛病),最出名的就是東方證券(其實規模也不小了),大家一查就知道了,非常激進,基本多少年來都天天滿倉,好處是牛市大賺,壞處大家也都知道了,不過分析師們就爽了,熊市雖然拿的少點,而牛市拿的非常多,因此中小券商的自營分析師更多的是靠業績混的,平均下來賺的不一定比大證券少,但是波動肯定大點,8-50萬。(具體數字全憑猜測)

其次是基金公司和保險資管的買方分析師,這兩者差不多,都是大資金,如果從個人的影響了來看要比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打多了,一個券商分析師頂多忽悠自己的投資經理買個1億左右的,而這兩家的分析師影響的都是上千億的資金。當然了外人看來誰也不知道,沒感覺,因為買方分析師不出名啊(跟水平沒關)。由於資金規模過大,收益率就不會太高,能跑贏大盤就十分牛逼了,所以收入比較穩定,差一點的15-20萬,好一點的20-40萬,不過牛市再牛也沒法分太多錢。

最後是私募(這裡專指私募基金,不是私募股權),這個其實比較終極了,很多大券商的首席分析師最後都去做私募了。

驅動的主要因素就是高收益,本來他們去基金都沒問題,無奈基金的運作比較死,投資不靈活,提成也比較少,儘管可能地位名氣比較有,但是誰又能面對私募動輒10-20%收益提成的誘惑呢。私募的買方分析師不太瞭解,接觸過一些,感覺大多數都是十分有經驗的分析師,在券商或基金幹幾年後跳出來賺大錢的。如果誰碰上了私募招聘不需要有分析師工作經驗的,估計就是進來給分析師打下手的活,應該也不錯,自己炒炒股什麼的還可以,但是難進正規軍。

至於為什麼叫做買方分析師呢,並不是因為負責股票投資,而是相對於賣方分析師來講的,就是大家天天能看到的那種券商報告,實際是賣方分析師的報告,很多公司的投資部,包括全部的基金公司都會買一個甚至多個券商的賣方報告,所以我們來再說說賣方分析師,再跟買方對比下,更明瞭。

  2第二,賣方分析師。

主要是各大券商的研究部,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發中心之類的部門,這個是要與投資部門完全絕緣的,不能由投資部的分析師來擔當,兩者甚至最好不要經常交流。這個可以理解,賣方分析師是專門給別的公司和機構推薦股票的,如果跟自己公司投資部搞到一起的話,那不就很容易炒作自己公司重倉的股票了,所以兩者間有防火牆。

買報告的主要是各證券公司的投資部(有些小公司也不買),全部的基金,大部分的保險資管和私募。其實他們多數也有自己的分析師,為什麼要買別人的報告啊。關鍵就是個配置的問題,一般的公司分析師的配備根本不夠,養不起太多人,十幾個人盯不過來如此許多行業的,經常一個人看3-4個行業,幾百只股票根本顧不過來,如果有專門的賣方分析師幫助挑選股票,買方分析師再自己研究重點的就可以了。通常大券商的研究所分析師(包括助理分析師)的配備都超過50人,中金、中信、海通、國信、國泰、申銀、聯合,國金,招商,中投,安信,廣發是比較牛的,還有高盛高華、中銀國際(其實我覺得高盛高華的水平一般,這個以後會談談的),他們的報告很有市場,對股市的影響力也很高,大家可以關注下新財富的分析師排名。他們的報告一般都賣的出去,但是這個賺不了多少錢,最賺錢的部分是分倉,就是讓自己的客戶在自己公司這邊開戶交易,自己的經紀業務部門收取佣金然後再分賬,感覺就是個超級大客戶經理似的。

先轉移下話題,談談我對分倉的看法。我認為這種方式是極不可取的,會嚴重影響分析師(賣方分析師)的獨立性,使得分析師與自己的客戶關係過於緊密,為了保證客戶的利益很有可能不公正的釋出公司研究報告,影響整個市場的正常秩序。

賣方分析師一般有幾個崗位級別,首先是首席分析師,然後是資深分析師或高階分析師,分析師,助理分析師,一個行業至少有4-5個人,首席分析師定基調,找股票,跟客戶交流;分析師們去調研;助理分析師在家裡攢資料;最後分析師和助理分析師按照首席的思路寫報告,然後簽上首席的大名,分析師還能籤個二作,助理分析師就基本上白忙活一場,當然會慢慢熬上去。收入上來看,助理分析師——這也是沒有工作經驗的人能混入的位置,15萬以下吧,沒什麼提成;分析師20萬+;首席的能到達50萬+,我知道的某大證券的某行業首席年薪80萬+,不算提成啊。

當然還有一些二線的賣方分析師研究所,興業、平安、銀河、渤海、民族、長江、規模都不小,但是報告的市場份額很小,未來倒是有做大的可能,可以說有潛力吧,而且進入這些證券的研究所再往大券商裡跳也容易,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線的賣方分析師研究所,日信、東海、江南、太平洋什麼的基本上就不是為了賣報告,主要就是個宣傳,出出名,讓大家知道還有我這麼一個證券呢,以後往大券商跳的難度比二線的稍微大點。

二,三線賣方分析師的收入稍差點,有沒有與公司自己的證券投資掛鉤,也沒有賣出報告,或者從基金那裡分倉再在經紀業務那裡提成,所以收入不高,10萬左右吧。二線的資深或高階分析師會好點20-30萬。

今天說的比較亂,主要是今天大盤嚴重影響了我的思緒,下次將談一談經濟業務分析師以及幾種分析師的工作方法和報告特點。

  經紀業務分析師等詳解

前面說了賣方和買方分析師,現在對比著來說說經紀業務分析師。各證券公司營業廳啊,投資諮詢公司啊,都有這個崗位,主要針對大客戶和一般散戶,大家在地方電視臺上經常看的股評一般就是這類分析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因為入行的門檻要低一些,有些人可能認為經紀業務分析師的水平要低於前兩者,實際上這種想法比較片面,兩者直接的可比性不高。

首先,研究範圍和深度不同。賣方分析師團隊都在40-50人左右,基本上都能覆蓋各個行業各個公司,刨除些st和爛公司,每人也就負責天天跟蹤研究20家上市公司,把這些公司和行業研究得很透徹,當然其他行業的股票可能就稍微差點了,沒有功夫看麼。經紀業務分析師不同,在電視節目上能夠侃侃而談,不論什麼股票他都知道點基本情況,大概做什麼的,有什麼新專案之類的問題難不倒他。一般是個美女主持坐在旁邊,“X老師,現在手機尾號3408的觀眾詢問您600335後市走勢如何”,“X老師,現在手機尾號5438的觀眾朋友說自己75元買入中國人壽,48元買入中國石油後市如何操作(俺老爹…… 汗)”,總之什麼問題都有,什麼股票都涉及,但是根本難不倒他,他也會說些模稜兩可,左右逢源的話,逢高減倉,逢低加倉反覆操作什麼的。不過你要是讓他深入說說這隻股票就不行,至少肯定要比賣方和買方分析師差很遠,沒有辦法,你不能讓一個營業廳也組織個四五十人的團隊吧,很多地方甚至分析師是全行業的,什麼都看,好在平常面對的是散戶們,隨便知道點就比散戶強,散戶畢竟比基金機構好忽悠多了,博而不精是這類分析師的第一個特點,但是賣方分析師一般就是精而不博了。

其次,影響資金的規模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不同,所以重點關注的股票不同。賣方和買方的共同特點就是指揮大資金,而經紀業務分析師指揮的是小資金。大資金尤其是基金公司,保險資管什麼的很注重投資的風險,一般都是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業績有保障,或者預期能夠達成的,流通盤不能太小的股票,而不能碰st,很少買概念和題材股,所以賣方和買方分析師更多的關注所謂的好公司和大公司,但是至少我個人感覺這類公司雖然漲跌的幅度屬於股市中的平均水平,想賺取超額收益很難。中小散戶們則不同了,資金少,都喜歡以小博大,高風險,高收益,st,概念,題材,所以那些容易炒作的小流通盤,基金份額較低,虧損的,重組的股票是他們研究的重點,這種股票的漲幅大家也是都清楚的,誰都恨不得抓個st,復牌後20-30個漲停的。

最後,研究範圍的不同加上客戶需求的不同必然導致研究方法不同。基金機構的資金動輒就是幾千萬,只要他們一動,股票的成交量就會上去,所以衝擊成本很高。相對的分析師就更注重基本面的一些東西,研究巨集觀經濟和行業的關係,預測未來行業的發展狀況,做出些中長期的趨勢判斷,再在對上市公司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上市公司在所處行業的地位和競爭力,作出業績預測和敏感度分析,用各種估值模型給出股票的合理價值取值範圍,最後根據目前的價格給出評級,這算作是價值投資(姑且這麼說吧,我倒是認為中國沒有什麼真正的價值投資)。一般來說,分析師對企業都十分的瞭解,有名的賣方分析師跟上市公司的高管關係都很好,業績什麼的大部分還是能預測的比較清楚的。但如果普通散戶照著賣方分析師的報告買股票的話很容易給別人抬轎子(其中的原因後面再說吧),這裡只是強調買方和賣方分析師更多的從基本面著手,注重中長線的投資。經紀業務分析師就不同了,他們沒有那麼多的機會去公司實地調研,本來負責的上市公司就多,沒法深入瞭解,所以技術面分析這個適用性較強的方法是他們的主要工具。而且他們為散戶服務,做一堆估值模型,講好多行業分析的人家也聽不懂啊,不如就看趨勢,分析趨勢,時間長了,他們對市場十分有感覺,可能說不出什麼成體系的道理出來,但是對走勢的判斷卻很準,特別是短期的趨勢,這個就是趨勢投資。

很難講哪個更厲害,更有效,但是對大資金來講(過億的)還是多聽聽搞價值投資的分析師適合些,畢竟資金量太大,進出不方便;而對於散戶來講,趨勢投資挺好,畢竟沒有這多時間和機會去真正瞭解一家公司去,所以不同型別的分析師水平高低很難比較,只是賣方分析師比較拉風,影響的資金比較多,讓人感到很有水平而已,你讓他真去指導散戶,散戶還真接受不了一買就套的現實。

如果有機會讀讀各個公司分析師的報告,會覺得很有意思的,不同崗位的分析師,公司在行業所處地位不同,報告的內容和風格差異很大。不知道從哪裡說起,先講講大行業的報告吧。

一、中金、中信、國信、國金等大行的報告。大家都看過吧,很好找到,沒看過的可以看看。大行的特點就是把一堆模型放在最前面,各種估值模型,盈利模型,敏感度分析,一下子拿出玄乎的東西把你拍蒙了。在招聘的時候他們也非常重視這些,會問你會不會做什麼財務模型,建模之類的。實際上我覺得這些東西一點用處都沒有,基本上模型的預測就沒有準過,也不可能準,做做巨集觀經濟的也就算了,金融工程搞一搞是可以的,行業和公司分析是無法用模型來預測未來的。但是模型這個東西就給人一種高檔,高水平,高理論性,高準確度的感覺,特別是從外國傳過來的,更是讓那幫留學歸來的拿著當陽具似的圖騰崇拜。

但我確實沒見過多少準確的模型,有太多因素對實際會產生影響,但是你根本沒法全部考慮進去,銀行、地產還好點,有色、石化比大盤還變化莫測,並且很多因素的影響程度也沒法衡量,模型中的很多資料和邏輯關係都是分析師拍腦門想出來的,或者照搬某些大諮詢的結論。大家可以翻看信達一篇有關鉀肥的報告,由於分析師是學物理的,數學建模很厲害,用了40-50頁的數學圖形,模型,演算,公式試圖證明2009年鉀肥價格不會跌,看著真是很牛逼的,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談到需求的問題,以為農業對肥料的需求是穩定的,不會受到經濟的影響,忽略了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結果2009年鉀肥的價格陰跌不止,生產商不斷減產也無效。因為我本身是做化工行業分析的,所以這方面的事情比較清楚,2008年初無論大小每家券商報告裡草甘膦的需求增速都在15%左右,這也是拍腦門得出來的,以過往的歷史增長率來判斷未來的發展方向,根本不現實。在這裡也要跟大家說不要盲目的迷信模型,但如果你要去大行面試的話就最好搞懂各種估值模型、財務模型,敏感性分析什麼的,其實建立這些東西的結構本身不難,難在各因素的比例和因素自身的發展趨勢,面試時也不會問這麼細。

大行的關鍵特點還有一個,注重行業分析,所以很多大行的分析師都有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對行業有較為深刻的瞭解,加上長年跟上市公司打交道,企業的情況比較清楚,也會從企業那裡得到很多行業的資訊。

其實最清楚企業的是誰啊,當然是企業的高管們啊,業績都是他們說了算,跟他們搞好關係很重要,當然這些套到的訊息不能寫在報告裡,或者我們能看到的報告裡是沒有的,但是他們是會跟自己的客戶私下交流的。報告只是個形式,跟賣方利害關係最密切的客戶(暫稱為核心客戶)會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甚至會跟賣方分析師一起去調研,不用看報告就知道該建倉了,然後過了兩天報告出來了,此時二級客戶才拿到報告,感興趣的可能會打電話問問分析師具體的情況得到訊息,再傳到網上讓散戶們看到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而在網上,像國金、高盛的報告你根本就找不到,但我確實在某板塊啟動之前聽到老總說看看某某國際大行的報告,推這個行業呢。換句話說,如果真是個能賺錢的報告,誰會公開出來讓大家都搶,拉好幾個漲停,自己買不到呢。

大行報告的整體水平還是挺高的,這裡說的是報告的結構性,邏輯性,資料的全面性,結論很難說了,大家對這個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這兩年的策略報告基本上就是逆向的結論。

下次講講其他報告的特點,以及什麼樣的個性和性格適合做什麼位置上的分析師,還有學歷和專業的問題。再次強調本文純屬抒發個人的感受,只不過起了個糊弄人的題目而已,但是應該還是能多少幫到大家的。

  行業分析師專業需求等

謝謝大家的支援!希望能夠幫助有志於進入分析師行業的兄弟姐妹們,當然我說的不一定都對,大家還是應該找行業內的熟人更加清楚明晰地瞭解下,尤其是多瞭解下自己關心的部分。

我所闡述的都是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來說的,有些網友質疑我的身份,覺得我有些地方說的不對,特別是在分析師定義和分類上有問題,這很正常,畢竟沒有一本人大出版社的教材或者證監會、證券業協會的官方規章能夠做出權威的認定,如果有的話也就不用我在這寫了,直接百度知道就可以了。

有些網友覺得我細節說的不對,這也很正常,我又不是各種型別的分析師都做過,各個公司都呆過,而且有的時候確實說的也比較片面,並不代表全部。

至於薪酬方面,我只能說不同的公司差距比較大,不同級別的分析師差距也比較大,總之公司最差級別最低的助理行業分析師,稅後4000+沒問題,分析師一般都年薪10萬以上,高級別的應該是上不封頂的,而獎金就要看各個公司具體情況了,像中金、國金、國信這些公司的助理分析師都應該有10萬左右,分析師20萬左右,首席更多。

當然了,要是新人進去好點到手也有10萬左右吧,差點的小公司也就5-6萬。

但大家也應該可以看出來,我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吧,不是在黑分析師,也不是在誤導別人。至於我是不是券商或者私募還是基金的都不重要,相信我的人不會在乎這個問題,懷疑我的人更不會相信我的說法,我這裡就憑著良心寫吧,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行業,但是也不要完全拿我的話作為衡量和判斷的標準,從多個渠道去了解一件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此外,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積分,也不是為了讓大家都來學習到什麼東西。其實我很自私,只是因為我現在工作比較鬱悶,有力無處使,好似秀才去當兵,軍爺去賣字;本來覺得自己至少是個韭菜,但人家把你當雜草;感覺不是棵人蔘也是根沙蔘吧,結果當胡蘿蔔榨成農夫果園了;做事左右掣肘,工作事倍工零;最初覺得長風破浪會有時,現在是破罐破摔永無出頭之日,想寫寫相關的東西抒發下感情,痛快哉。

有人說“賣方是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這句話也沒錯,基本上賣方分析師都是券商。但是證券公司的分析師不一定都是賣方,買方的分析師也不一定都是非證券的。證券公司的投資部分析師怎麼算呢,也許你認為他們叫研究員,只有證券公司研究所那些天天寫報告給客戶看的才能叫作分析師。

這樣也沒錯,算是狹義分析師定義吧,我這個就算是廣義分析師定義吧,這裡強調下,我說的分析師包括投資部門的研究員,和各種證券投資相關的研究員。不過即使在廣義分析師定義中,證券公司投資部的研究員或分析師是不是全是買方分析師確實值得仔細商榷,但是分的太細的話討論起來太麻煩了,暫且將證券公司內與研究所之間有層防火牆的負責證券投資業務的分析師或研究員也都算作買方分析師吧。

今天我爭取口風不太粗俗啊,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懷疑我的人估計以大行的分析師居多吧,覺得我談吐鄙俗,言語過激,不像圈內的,太給他們丟人了……,也根本不瞭解真實情況。我也希望他們也能出來說一說,給後輩點經驗,但是我也知道他們比較忙,如像我這般連續幾日每天一篇這種東西的話,只可能是在準備跳槽或者在歇年假,產假,婚假。當然或許在大行分析師眼裡,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分析師。也確實,很多投資經理、基金經理都只看那幾家公司的報告,覺得別的都是噪音。

所以說除了那些大行的報告外,其他證券公司的賣方報告市場很小,實際上報告的市場就被新財富那幾家些上榜券商壟斷。現在大概說說這第二種報告吧。從報告水平上來說,我覺得一般券商的報告也都還可以,雖然可能沒什麼市場,基本沒有客戶,但是這部分研究員或分析師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找資料,資料,資訊什麼的,很多情況下一篇報告都是一個人搞定的,但是有沒有實地調研就不好說了。二線的研究員還好一些,研究所的配置能夠全一點,一些中小券商就比較辛苦了,報告本身就不賣錢,所以搞研發的人不多,一個人要看好多公司,有時候根本顧不過來。有該行業工作經驗的還好一些,或者負責煤炭、交運、銀行這些同質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也還行,要是本身沒有什麼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甚至完全是文科或商科出身的研究員們,搞個醫藥、化工、鋼鐵、有色、機械、汽車、通訊、電子什麼的不累死才怪呢,公司多,專業性強,產品同質化程度低,短時期內把一個公司和行業搞明白根本不可能,預算也沒有那麼多,路子也不寬,很多資料完全查不到,所以有的時候報告就要“借鑑”一下。當然這個問題即使是大點的券商也有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就曾經在光大、興業、廣發這種級別的券商報告中發現過直接拷貝的現象,報告的一段評述跟網上的某篇文章極為相似,資料完全一致,但是網文的發表時間更早一點,該段落中的資料單位與網文相同,都是“60百萬”這種樣子,估計這段網文也是從國外的資訊翻譯過來的,該報告其他部分的資料卻全部是3000萬,4000萬 這種單位,此處明顯為我說的“借鑑”。也不能怨人家分析師到處借鑑,哪有功夫自己分析啊,又要看那麼多的公司,又要寫報告,每天點評什麼的,開個會,調個研,很少時間去琢磨行業,就自己一個人哪裡能查到這多資料,甚至有些分析員是剛畢業的學生,都沒什麼積累,硬攢報告。有時也挺有趣的,有份報告就是沒什麼可說的了,竟然連“抗雪災先進集體”都要拿出來當做功績說道說道。

對於這部分研究員,在他們寫分析報告的時候,並不用考慮客戶利益的問題,實際上他們也基本沒有客戶,主要還是考慮到能不能為公司積攢人氣,同時也能讓自己出點名,但求有日被人挖走。因此有的時候,如果他們真的發現了好公司會第一時間在別人還沒有反應之前把報告公開發出來,不用考慮客戶利益的問題,還真有可能及時發現好股票。

後面懶得寫了,買方分析師的報告一般誰也看不到,內部自己用,部分都是應付差事的,對付合規用的,整體上買方分析師的報告要更加謹慎點,不會亂忽悠自己人的。

經紀業務分析師有的也寫報告,網站上很常見,多數分析技術面,趨勢什麼的,基本面就是一帶而過。

性格上來講,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必須能夠靜下心來做事,沉的住氣。對於新人來講,無論你是進大行給人做小弟,還是去小行自己獨受一攤,或者找個買方崗位默默無聞,都需要你能穩當下來好好的進行研究,看好多資訊,查資料,學習很多不同領域的新知識。大行的助理分析師最多要2年 也就能混出來了,買方的要在跳槽前長期忍受無人知曉的狀態。小行研發的還好些,很多新人剛進去就委以重任,沒有經驗也沒關係,天天要求你發報告,如果能寫好的話,出點小名氣還是很容易的,剩下的就看運氣了。天天看書頭疼,坐不住的傢伙們還是不太適合幹這行的,直接搞銷售好點。此外,獨立性和自信心也很重要。

由於大行的分析師要為客戶提供特殊服務,跟客戶交流,路演什麼的,所以招助理分析師的時候也會注意此人是否具有很好的交流能力,為未來做做準備,因此性格不能太內向,太木訥。小行的因為沒什麼客戶,只是公開發發報告賺名氣,所以估計對這個要求差點,只要能寫就行。

學歷和專業比較挑。碩士、名校是起點,當然什麼算名校這個沒有定論,也要專業同學校結合來看,現在即使營業廳的分析師都是以碩士為主了,不過對學校的要求就低些了。北方的北大,清華,南開,人大,天大居多吧,南方學校不太過來。上海的主要是華東五校吧。

不同的崗位對專業的需求不同,賣方主要分為巨集觀策略、行業和金融工程這方面的。

巨集觀策略、金融工程方向的,需要經濟、金融專業的,可能有的需要物理,數學,計算機系的來建模,這塊不太清楚,沒接觸過,一般小行沒有。行業這塊對分析師的需求更大些,策略什麼的加一起只佔10%吧, 可能還多說了。機械、化工、能源、電子、醫藥、汽車、鋼鐵、有色的專業性比較強,沒學過的研究起來比較費勁,本碩擁有複合學歷背景的比較有優勢,但是對於北大、清華這級別的學校來講也不一定,純理工科的都有很多進券商了,醫藥行業研究就好多北醫大的學生,化工行業遍地清華化工系的,但是越往下越需要本科學理工,碩士學經商財管的,不過一些專業性太強的比如石油、有色什麼的,一般名校也沒有這些專業,中國石油大學和北科大這類專業排名靠前的學校我感覺還是能吸引些眼球的,具體情況沒統計過。紡織服裝、傳媒出版、消費品、旅遊對專業的需求就更弱些了,對專業的要求不明顯。這主要都是對剛畢業的人來見,還僅僅是簡歷層面的.問題,如果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就會直接被刷。所以考研是必須的,還要儘量往名校考,誰讓中國高學歷產能過剩的,非名校的機會就很小了,關鍵是簡歷這關都不好過,除非能夠被內推進去。這些都是紙上談兵,誰知到人力mm們是怎麼挑簡歷的,沒準只找帥哥呢,不同的公司方法估計也不太一樣。

最後一次寫寫職業規劃吧,不過我自己還沒規劃好呢,有明白人還請幫我規劃下吧。實在不想寫了,沒什麼動力,也寫不下去了,就到這裡吧。還是那句話,一切都是我按照個人的理解寫的,一家之言,哪裡不對,大家輕拍。

  行業分析師職業規劃

這次更新的比較晚,因為總是在敲擊鍵盤間找不到合適的字母組合,確實也比較忙,相對於寫來講更沒有功夫思考。也許這就正中了領導們的下懷,他們天天給你很多有意義和沒意義的任務,目的可能就是想讓你忙得無所適從,沒有多餘的時間考慮你在做什麼、做的有沒有意義、對你有沒有好處、怎樣提升自己,好在他們也經常過來貼心地安慰你幾句,有前途、well done、好好幹、要西,皇軍不會虧待你地。年輕的朋友們如何能抵擋得住這些糖衣炮彈,在還沒有明白過滋味的時候,已經一個個的開著大和神風撞向了美國軍艦。

此外,講到到職業規劃,慚愧…… 我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現在的感覺是:女生宿舍裡唯一跟男朋友拉過手的mm,跟其他mm們講怎麼接吻;師兄從洗頭一條街路過,看到兩個坐檯小姐就跟幾個小弟們大談如何殺價出臺費。汗!今天只是隨便說說我聽到的,見到的和感受到的,當然我也沒工作幾年,但由於喜好與人胡侃,有大量的二手訊息,此外還善於對各種素材進行加工,所以能多少系統的講點有的沒的,外行人看來就是精華,內行人看來就是偽科學(這比糟粕要嚴重一個層次)。廢話比較多,詞句的修飾也是毫無邊界,大家可以把我的文章歸於意識流的範疇,這裡先把高帽給自己帶上。

還是要強調下,我說的分析師範圍比較廣的,是廣義定義,只要跟證券投資研究相關的都算這裡面。

進入證券分析師行業有幾個途徑,第一種是各大型證券公司的賣方研究部門的新人招聘,如中信、中金、建投、國金、國信、聯合(上次隨便把聯合放在第二梯隊了,引發了相關人士的不滿,在此表示十二萬分之一的歉意)等等,如果能夠順利通過的話那基本上就等於搭上了直達終點的飛機了。

當然剛進去時也不會很爽,我估計至多要幹兩年的助理分析師,這個比較累而且給人搭下手,收入還可以到手應該不低於10萬 吧,然後兩年後看情況轉成分析師,踏上穩定的發展道路。不過踏入這種路徑難度挺大的,每年招的人不多,要求苛刻。

學歷必然是碩士,在職碩士比較懸;然後是名校,像我以前講的那樣,要與專業結合,越靠前的學校對專業的要求越鬆,越往下越是看專業背景,總的說來,理工的本科加金融、商科、經濟這類的碩士比較吃香。

至於什麼算名校,大家自己去考慮吧,中國那麼大,不同地方對這個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像武書連那個排名在全國來講可接受性不大,但是放在武漢地區還是能得到認同的吧,而當地的公司(長江證券)在招人時也應該會這麼認為。這些是必要條件,其他的就看你怎麼把簡歷搞得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了。

首先有證的當然要寫,順序上CP>CF>從業資格,當然你要是CF三級都過了的話也不用這麼著急找工作了。

其次,英語並不重要,除非你投的是外資公司。

證券行業相關的實習經歷或工作經驗最好有,沒有也得編或者硬往上拽。

最後也不一定非要強調自己有多少年的投資經驗什麼的,但是可以說自己會財務分析啊,建立公司估值模型什麼的,還有比較善於與人溝通,踏實肯幹什麼的,剩下的就聽天由命吧。最好是有熟人能夠幫你內推簡歷。

第二個是基金、證券、保險資管的買方分析師。

其中證券和保險資管很少直接招新人,多數還是需要有投資經驗的,基金公司比證券招的新人要多些,要求上跟第一種差不多,但是越小的券商和基金要求當然會越低。而且進入越小的公司獨自承擔的工作範圍會更大,很可能一上來就要獨擋一面,極其鍛鍊人,不過收入就比大公司差多了,招聘的時候估計也會更加看重你的經驗而不是其他的那些東西,我同屆的一位校友就是個純理科背景,多年潛心研究股票最後畢業時進入一家小基金公司了。大基金公司新人的收入不僅比小公司的高,甚至估計比第一種路徑的高,但是我覺得(僅僅是覺得)不太鍛鍊人,一開始好像領先了,不利於長遠的發展。從性格上來看,我接觸的大部分大基金行業研究員都比較內向,不太愛交流,這也許是跟大基金穩健,謹慎的投資風格是相同的。

第三個是小證券公司的研發分析師。

這些分析師也可算做賣方分析師吧,但基本找不到客戶買報告,部門存在的作用一般是作為一種宣傳的方法或者對外交流的平臺,對學歷和專業的要求就要更低一些,只要你能侃,能忽悠,能寫就行。這裡沒有貶義,只不過是工作需要而已,儘可能的吸引眼球,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公司還有分析師自己,有利於開啟公司的知名度,也有利於分析師自己出名跳槽的。如果想在分析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這個位置不是長久之際,多數還是會在有經驗後跳到大點的公司。

第四個是經紀業務分析師,對學歷和背景的要求就更低了,但是由於工作過於重視技術分析,所以想跳往前三種分析師的難度比較大。不過我認為在各地方營業廳做的比較好的話也不錯,尤其是大證券公司的營業廳或者地方分公司,經驗多了之後肯定能夠經常上電視接受採訪什麼的,收入也好,雖不能像那些大公司的首席稱霸全國,但佔地為王還是很有可能的。

從發展角度來講,第一種是最好的平臺,但也是最難進的,即使是已經成功進入行業的第二、三種研究員也會往第一種裡面跳,爭取成為大型證券公司研究所的分析師,然後熬到高階分析師、首席分析師、甚至所長之類的(現在這個行業的歷史還很短,我也不確定這個路徑是通達的,尤其是未來的情況)。成為分析師後也可以往基金經理的方向發展,有的直接就發展到私募基金賺錢去了。

第二個平臺比較大,但經驗很重要。也有很多第一平臺的助理分析師幹了2年後就往第二個平臺跳,常見的是女性往這裡的保險資管和基金跳,這兩個崗位的價效比比較好,是行業裡最輕鬆的崗位,但向上的發展空間不大,適合追求穩定的人。此外,我覺得從大型證券公司賣方研究所裡成長成為基金經理比從一開始就在基金裡混的要快,不知道對不對,基金的同志們來談談。

第三個平臺就明顯是個跳板了,不過也有很多的優點,前兩種都算是為別人服務的,不論你是賣方還是買方都要為投資經理服務,寫報告做推薦時掣肘的情況就比較多,像申銀萬國前幾天鬧出的那件事情,由於沒有提前客戶商量就直接多翻空,造成了客戶不滿,甚至不交佣金;做買方時你也要根據自己部門投資經理的投資喜好和理念去找股票。而小券商的研究所分析師自由度真的是很大的,想看什麼公司就看什麼公司,想些什麼就寫什麼,想給什麼評級就給什麼評級,工作做起來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

據大夥的反應我發現很多人嚮往分析師的最主要理由是為了自己炒股方便,這個想法本身沒什麼錯,只是實現起來不容易。畢竟這是個工作,尤其是前兩種,是要為別人服務的,報告是你工作的重點,而且規定上是不允許分析師炒股的。儘管實際上分析師們都在炒股,也肯定比小散們自己炒方便很多,檔次也有較大程度上升,不過當你成為分析師後就不會再按照現在小散們的思路去想問題了,也不會再有現在這種當分析師為了炒股的想法了。有這種情況的朋友建議從第三個平臺開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