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財會>會計證>

2017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基礎》考試大綱「完整版」

會計證 閱讀(2.58W)

從財政部獲悉,財政部對2014年修訂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大綱進行了修訂,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新大綱,以下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基礎》考試新大綱內容:

2017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基礎》考試大綱「完整版」

  第一章總論

【基本要求】

1.瞭解會計的概念

2.瞭解會計物件

3.瞭解會計目標

4.瞭解會計準則體系

5.瞭解會計的核算方法

6.瞭解收付實現制

7.熟悉會計的基本特徵

8.熟悉會計的基本職能

9.掌握會計基本假設

10.掌握權責發生制

11.掌握會計資訊質量要求

【考試內容】

第一節會計的概念與目標

一、會計的概念與特徵

(一)會計的概念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單位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統稱。未特別說明時,本大綱主要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依據介紹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

會計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一項重要的管理工作。企業的會計工作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會計程式,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核算和監督,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為會計資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資訊,並積極參與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會計的基本特徵

會計的基本特徵有:(1)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2)會計是一個經濟資訊系統;(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5)會計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三)會計的發展歷程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二、會計的物件與目標

(一)會計物件

會計物件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

(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也稱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達到的標準,即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資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第二節會計的職能與方法

一、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過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具有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兩項基本職能和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等拓展職能。

(一)基本職能

1.核算職能

會計核算職能,又稱會計反映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職能,又稱會計控制職能,是指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和相關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監督檢查。會計監督是一個過程,它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

(二)拓展職能

會計的拓展職能主要有:(1)預測經濟前景;(2)參與經濟決策;(3)評價經營業績。

二、會計核算方法

會計核算方法是指對會計物件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所採用的各種方法。

(一)會計核算方法體系

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由填制和稽核會計憑證、設定會計科目和賬戶、複式記賬、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專門方法構成。它們相互聯絡、緊密結合,確保會計工作有序進行。

(二)會計迴圈

會計迴圈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驟反覆執行的會計程式。從會計工作流程看,會計迴圈由確認、計量和報告等環節組成;從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看,會計迴圈由填制和稽核會計憑證、設定會計科目和賬戶、複式記賬、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組成。填制和稽核會計憑證是會計核算的起點。

第三節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基礎

一、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即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經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反映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

二、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是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

(一)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也稱應計制,是指收入、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作為確認的標準,合理確認當期損益的一種會計基礎。《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收付實現制

收付實現制,也稱現金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標準,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採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部分經濟業務或者事項,以及部分行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採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的,由財政部在相關會計制度中具體規定。

《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

第四節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及其質量要求

一、會計資訊的使用者

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二、會計資訊的質量要求

會計資訊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高質量會計資訊的基本規範,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會計資訊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資訊,保證會計資訊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的情況作出評價,對未來的情況作出預測。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清晰明瞭,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相互可比,保證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五)實質重於形式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資訊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七)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八)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第五節會計準則體系

一、會計準則的構成

會計準則是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係、規範收益分配的會計技術標準,是生成和提供會計資訊的重要依據,也是政府調控經濟活動、規範經濟秩序和開展國際經濟交往等的重要手段。會計準則具有嚴密和完整的體系。我國已頒佈的會計準則有《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二、企業會計準則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應用指南和解釋公告等。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範圍內施行,並鼓勵其他企業執行。

三、小企業會計準則

2011年10月18日,財政部發布了《小企業會計準則》,要求符合適用條件的小企業自2013年1月1日起執行,並鼓勵提前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一般適用於在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經濟規模較小的企業,具體標準參見《小企業會計準則》和《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

四、事業單位會計準則

2012年12月6日,財政部修訂釋出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各級各類事業單位施行。該準則對我國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予以規範。

五、政府會計準則

2015年10月23日,財政部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自2017年1月1日起,在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施行。

我國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由政府會計基本準則、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三部門組成。

  第二章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

【基本要求】

1.熟悉會計要素的含義與特徵

2.掌握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與構成

3.掌握常用的會計計量屬性

4.掌握會計等式的表現形式

5.掌握基本經濟業務的型別及其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考試內容】

第一節會計要素

一、會計要素的含義與分類

(一)會計要素的含義

會計要素是指根據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特徵對財務會計物件所做的的基本分類。

(二)會計要素的分類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將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類,其中,前三類屬於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後三類屬於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在利潤表中列示。

二、會計要素的確認

(一)資產

1.資產的含義與特徵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具有以下特徵:(1)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2)資產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2.資產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資源確認為資產,需要符合資產的定義,還應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3.資產的分類

資產按流動性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流動資產是指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週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含一年)變現的資產,以及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非流動資產是指流動資產以外的資產。

一個正常營業週期是指企業從購買用於加工的資產起至實現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期間。正常營業週期通常短於一年,在一年內有幾個營業週期。但是,也存在正常營業週期長於一年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與生產迴圈相關的產成品、應收賬款、原材料儘管是超過一年才變現、出售或耗用,仍應作為流動資產。當正常營業週期不能確定時,應當以一年(12個月)作為正常營業週期。

(二)負債

1.負債的含義與特徵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負債具有以下特徵:(1)負債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2)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3)負債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2.負債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現時義務確認為負債,需要符合負債的定義,還應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2)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3.負債的分類

按償還期限的長短,一般將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週期中償還,或者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含一年)到期應予以清償,或者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以後一年以上的負債。

非流動負債是指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

(三)所有者權益

1.所有者權益的含義及特徵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

所有者權益具有以下特徵:(1)除非發生減資、清算或分派現金股利,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2)企業清算時,只有在清償所有的負債後,所有者權益才返還給所有者;(3)所有者憑藉所有者權益能夠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

2.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條件

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計量主要取決於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其他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所有者權益在數量上等於企業資產總額扣除債權人權益後的淨額,即為企業的淨資產,反映所有者(股東)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

3.所有者權益的分類

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具體表現為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含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本部分,它既包括構成企業註冊資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額,也包括投入資本超過註冊資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額,即資本溢價或者股本溢價,這部分投入資本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被計入了資本公積,並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資本公積專案反映。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是指不應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留存收益是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的統稱。

(四)收入

1.收入的含義與特徵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日常活動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活動。

收入具有以下特徵:(1)收入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2)收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3)收入是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2.收入的確認條件

收入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1)與收入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入企業;(2)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增加或者負債的減少;(3)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

3.收入的分類

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是由企業的主營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是除主營業務活動以外的其他經營活動實現的收入。收入按性質不同,可分為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等。

(五)費用

1.費用的含義與特徵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費用具有以下特徵:(1)費用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2)費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3)費用是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2.費用的確認條件

費用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1)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出企業;(2)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3)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3.費用的分類

費用包括生產費用與期間費用。

生產費用是指與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生產費用應按其實際發生情況計入產品的生產成本;對於生產幾種產品共同發生的生產費用,應當按照受益原則,採用適當的方法和程式分配計入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

期間費用是指企業本期發生的、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產品生產成本,而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各項費用,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

(六)利潤

1.利潤的含義與特徵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反映收入減去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減去損失後的淨額。通常情況下,如果企業實現了利潤,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增加,業績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業發生了虧損(即利潤為負數),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減少,業績下降。利潤是評價企業管理層業績的指標之一,也是投資者等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2.利潤的確認條件

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於收入和費用,以及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於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3.利潤的分類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等。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反映企業日常活動的經營業績;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反映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

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企業應當嚴格區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以便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三、會計要素的計量

會計要素的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相關金額。

(一)會計計量屬性及其構成

會計計量屬性是指會計要素的數量特徵或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了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

1.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是指為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金額。

3.可變現淨值

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淨值。

4.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後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

5.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二)計量屬性的運用原則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持續取得並可靠計量。

第二節會計等式

會計等式,又稱會計恆等式、會計方程式或會計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會計要素之間基本關係的等式。

一、會計等式的表現形式

(一)財務狀況等式

財務狀況等式,亦稱基本會計等式和靜態會計等式,是用以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時點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者之間平衡關係的會計等式。即: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這一等式是複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

(二)經營成果等式

經營成果等式,亦稱動態會計等式,是用以反映企業一定時期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恆等關係的會計等式。即:

收入-費用=利潤

這一等式反映了利潤的實現過程,是編制利潤表的依據。

二、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經濟業務,又稱會計事項,是指在經濟活動中使會計要素髮生增減變動的交易或者事項。

企業經濟業務按其對財務狀況等式的影響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九種基本型別:

(1)一項資產增加、另一項資產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2)一項資產增加、一項負債等額增加的經濟業務;

(3)一項資產增加、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增加的經濟業務;

(4)一項資產減少、一項負債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5)一項資產減少、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6)一項負債增加、另一項負債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7)一項負債增加、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8)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一項負債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9)一項所有者權益增加、另一項所有者權益等額減少的經濟業務。

上述九類基本經濟業務的發生均不影響財務狀況等式的平衡關係,具體分為三種情形:基本經濟業務(1)、(6)、(7)、(8)、(9)使財務狀況等式左右兩邊的金額保持不變;基本經濟業務(2)、(3)使財務狀況等式左右兩邊的金額等額增加;基本經濟業務(4)、(5)使財務狀況等式左右兩邊的金額等額減少。

  第三章會計科目與賬戶

【基本要求】

1.瞭解會計科目與賬戶的概念

2.瞭解會計科目與賬戶的分類

3.熟悉會計科目設定的原則

4.熟悉常用的會計科目

5.掌握賬戶的結構

6.掌握賬戶與會計科目的關係

【考試內容】

第一節會計科目

一、會計科目的概念與分類

(一)會計科目的概念

會計科目,簡稱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

(二)會計科目的分類

會計科目可按其反映的經濟內容(即所屬會計要素)、所提供資訊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係分類。

1.按反映的經濟內容分類

會計科目按其反映的經濟內容不同,可分為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共同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成本類科目和損益類科目。

(1)資產類科目,是對資產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按資產的流動性分為反映流動資產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動資產的科目。

(2)負債類科目,是對負債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按負債的償還期限分為反映流動負債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動負債的科目。

(3)共同類科目,是既有資產性質又有負債性質的科目。

(4)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是對所有者權益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按所有者權益的形成和性質可分為反映資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類科目,是對可歸屬於產品生產成本、勞務成本等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按成本的內容和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反映製造成本的科目、反映勞務成本的科目等。

(6)損益類科目,是對收入、費用等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專案。

2.按提供資訊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係分類

會計科目按其提供資訊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係,可以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

(1)總分類科目,又稱總賬科目或一級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提供總括資訊的會計科目。

(2)明細分類科目,又稱明細科目,是對總分類科目作進一步分類,提供更為詳細和具體會計資訊的科目。如果某一總分類科目所轄的明細分類科目較多,可在總分類科目下設定二級明細科目,在二級明細科目下設定三級明細科目。

二、會計科目的設定

(一)會計科目設定的原則

各單位由於經濟業務活動的具體內容、規模大小與業務繁簡程度等情況不盡相同,在具體設定會計科目時,應考慮其自身特點和具體情況,但設定會計科目時都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法性原則;(2)相關性原則;(3)實用性原則。

(二)常用會計科目

企業常用的會計科目如表3-1所示:

3—1常用會計科目參照表
編號名稱編號名稱
 一、資產類 二、負債類
1001庫存現金2001短期借款
1002銀行存款2201應付票據
1012其他貨幣資金2201應付賬款
1101交易性金融資產2202預收賬款
1121應收票據2211應付職工薪酬
1122應收賬款2221應交稅費
1123預付賬款2231應付利息
1131應收股利2232應付股利
1132應收利息2241其他應付款
1221其他應收款2501長期借款
1231壞賬準備2501應付債券
1401材料採購2701長期應付款
1402在途物資2711專項應付款
1403原材料2801預計負債
1404材料成本差異2901遞延所得稅負債
1405庫存商品 三、共同類(略)
1406發出商品 四、所有者權益
1407商品進銷差價4001實收資本
1408委託加工物資4002資本公積
1471存貨跌價準備4101盈餘公積
1501持有至到期投資 其他綜合收益
1502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4103本年利潤
1503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104利潤分配
1511長期股權投資 五、成本類
1512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5001生產成本
1521投資性房地產5101製造費用
1531長期應收款5201勞務成本
1601固定資產5301研發支出
1602累計折舊 六、損益類
1603固定資產減值準備6001主營業務收入
1604在建工程6051其他業務收入
1605工程物資6101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606固定資產清理6111投資收益
1701無形資產6301營業外收入
1702累計攤銷6401主營業務成本
1703無形資產減值準備6402其他業務成本
1711商譽6403營業稅金及附加
1801長期待攤費用6601銷售費用
1811遞延所得稅資產6602管理費用
1901待處理財產損益6603財務費用
  6701資產減值損失
  6711營業外支出
  6801所得稅費用
  6901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第二節賬戶

一、賬戶的概念與分類

(一)賬戶的概念

賬戶是根據會計科目設定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結構,用於分類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的載體。

(二)賬戶的分類

賬戶可根據其核算的經濟內容、提供資訊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係進行分類。

1.根據核算的經濟內容,賬戶分為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共同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成本類賬戶和損益類賬戶六類。其中,有些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存在備抵賬戶。備抵賬戶,又稱抵減賬戶,是指用來抵減被調整賬戶餘額,以確定被調整賬戶實有數額而設定的獨立賬戶。

2.根據提供資訊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係,賬戶分為總分類賬戶和明細分類賬戶。

總分類賬戶和所屬明細分類賬戶核算的內容相同,只是反映內容的詳細程度有所不同,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相互核對。總分類賬戶統馭和控制所轄明細分類賬戶,明細分類賬戶從屬於總分類賬戶。

二、賬戶的功能與結構

(一)賬戶的功能

賬戶的功能在於連續、系統、完整地提供企業經濟活動中各會計要素增減變動及其結果的具體資訊。其中,賬戶所提供的會計要素在特定會計期間增加和減少的金額,分別稱為賬戶的“本期增加發生額”和“本期減少發生額”,兩者統稱為賬戶的“本期發生額”;會計要素在會計期末的增減變動結果,稱為賬戶的“餘額”,具體表現為期初餘額和期末餘額,賬戶上期的期末餘額轉入本期,即為本期的期初餘額;賬戶本期的期末餘額轉入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餘額。

賬戶的期初餘額、期末餘額、本期增加發生額和本期減少發生額統稱為賬戶的四個金額要素。對於同一賬戶而言,它們之間的基本關係為:

期末餘額=期初餘額+本期增加發生額-本期減少發生額

(二)賬戶的結構

賬戶的結構是指賬戶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係。賬戶通常由以下內容組成:(1)賬戶名稱,即會計科目;(2)日期,即所依據記賬憑證中註明的日期;(3)憑證字號,即所依據記賬憑證的編號;(4)摘要,即經濟業務的簡要說明;(5)金額,即增加額、減少額和餘額。

從賬戶名稱、記錄增加額和減少額的左右兩方來看,賬戶結構在整體上類似於漢字“丁”和大寫的英文字母“T”,因此,賬戶的基本結構在實務中被形象地稱為“丁”字賬戶或者“T”型賬戶。

三、賬戶與會計科目的關係

從理論上講,會計科目與賬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會計科目與賬戶都是對會計物件具體內容的分類,兩者核算內容一致,性質相同。會計科目是賬戶的名稱,也是設定賬戶的依據;賬戶是會計科目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的結構和格式,並通過其結構反映某項經濟業務的增減變動及其餘額。

  第四章會計記賬方法

【基本要求】

1.瞭解複式記賬法的概念與種類

2.熟悉借貸記賬法的原理

3.掌握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結構

4.瞭解會計分錄的分類

5.掌握借貸記賬法下的試算平衡

【考試內容】

第一節會計記賬方法的種類

一、單式記賬法

單式記賬法是指對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只在一個賬戶中加以登記的記賬方法。

二、複式記賬法

(一)複式記賬法的概念

複式記賬法是指對於每一筆經濟業務,都必須用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絡的賬戶中進行登記,全面系統地反映會計要素增減變化的一種記賬方法。現代會計運用複式記賬法。

(二)複式記賬法的優點

與單式記賬法相比,複式記賬法的優點主要有:(1)能夠全面反映經濟業務內容和資金運動的來龍去脈;(2)能夠進行試算平衡,便於查賬和對賬。

(三)複式記賬法的種類

複式記賬法可分為借貸記賬法、增減記賬法和收付記賬法等。借貸記賬法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記賬方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借貸記賬法記賬。

第二節借貸記賬法

一、借貸記賬法的概念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的一種複式記賬法。

二、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結構

(一)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基本結構

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左方稱為借方,右方稱為貸方。所有賬戶的借方和貸方按相反方向記錄增加數和減少數,即一方登記增加額,另一方就登記減少額。至於“借”表示增加,還是“貸”表示增加,則取決於賬戶的性質與所記錄經濟內容的性質。

通常而言,資產、成本和費用類賬戶的增加用“借”表示,減少用“貸”表示;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類賬戶的增加用“貸”表示,減少用“借”表示。備抵賬戶的結構與所調整賬戶的結構正好相反。

(二)資產和成本類賬戶的結構

在借貸記賬法下,資產類、成本類賬戶的借方登記增加額;貸方登記減少額;期末餘額一般在借方,有時可能無餘額。其餘額計算公式為:

期末借方餘額=期初借方餘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

(三)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結構

在借貸記賬法下,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借方登記減少額;貸方登記增加額;期末餘額一般在貸方,有時可能無餘額,其餘額計算公式為:

期末貸方餘額=期初貸方餘額+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四)損益類賬戶的結構

損益類賬戶主要包括收入類賬戶和費用類賬戶。

1.收入類賬戶的結構

在借貸記賬法下,收入類賬戶的借方登記減少額;貸方登記增加額。本期收入淨額在期末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用以計算當期損益,結轉後無餘額。

2.費用類賬戶的結構

在借貸記賬法下,費用類賬戶的借方登記增加額;貸方登記減少額。本期費用淨額在期末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用以計算當期損益,結轉後無餘額。

三、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

記賬規則是指採用某種記賬方法登記具體經濟業務時應當遵循的規律。

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四、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對應關係與會計分錄

(一)賬戶的對應關係

賬戶的對應關係是指採用借貸記賬法對每筆交易或事項進行記錄時,相關賬戶之間形成的應借、應貸的相互關係。存在對應關係的賬戶稱為對應賬戶。

(二)會計分錄

1.會計分錄的含義

會計分錄,簡稱分錄,是對每項經濟業務列示出應借、應貸的賬戶名稱及其金額的一種記錄。會計分錄由應借應貸方向、相互對應的科目及其金額三個要素構成。在我國,會計分錄記載於記賬憑證中。

2.會計分錄的分類

按照所涉及賬戶的多少,會計分錄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複合會計分錄。簡單會計分錄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複合會計分錄指由兩個以上(不含兩個)對應賬戶組成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多借一貸或多借多貸的會計分錄。

五、借貸記賬法下的試算平衡

(一)試算平衡的含義

試算平衡,是指根據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和資產與權益的恆等關係,通過對所有賬戶的發生額和餘額的彙總計算和比較,來檢查記錄是否正確的一種方法。

(二)試算平衡的分類

1.發生額試算平衡

發生額試算平衡是指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與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保持平衡,即:

全部賬戶本期借方發生額合計=全部賬戶本期貸方發生額合計

發生額試算平衡的直接依據是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

2.餘額試算平衡

餘額試算平衡是指全部賬戶借方期末(初)餘額合計與全部賬戶貸方期末(初)餘額合計保持平衡,即:

全部賬戶借方期末(初)餘額合計=全部賬戶貸方期末(初)餘額合計

餘額試算平衡的直接依據是財務狀況等式。

(三)試算平衡表的編制

試算平衡是通過編制試算平衡表進行的。試算平衡表通常是在期末結出各賬戶的本期發生額合計和期末餘額後編制的,試算平衡表中一般應設定“期初餘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餘額”三大欄目,其下分設“借方”和“貸方”兩個小欄。各大欄中的借方合計與貸方合計應該平衡相等,否則,便存在記賬錯誤。為了簡化表格,試算平衡表也可只根據各個賬戶的本期發生額編制,不填列各賬戶的期初餘額和期末餘額。